查看: 12139|回复: 21

[隆回县] 隆回风情详细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自《邵阳晚报》史上最长篇幅“揭秘”隆回人文地理

贡献值排行榜: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阳晚报》人文地理·绚丽隆回开篇语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苍龙带着八条小龙,从九龙山启程飞向东海,途中回望,只见昔日居地山水灵秀,云蒸霞蔚,于是他们又折回九龙山。这个神奇的传说,让隆回(龙回)这方土地充满了灵光。7月7日至12日,本报记者与隆回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一起,自北而南,走访了这片灵秀的山水,从风情民俗到民间艺术,从自然景观到名人故居,从古老街巷到古朴工艺……无不感受到这片山水中闪耀的绚丽色彩。正如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前不久在隆回考察时所盛赞的:隆回民艺浓似酒,滩头年画艳如花;花瑶艺术世界一流……今日起,本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以飨读者。   

    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之一:
         花瑶:隆回的一张名片
       文/张卫民 袁进田 欧阳征剑 摄影/张光

在隆回北部的虎形山一带,居住着一支5600多人的瑶族,这就是正在走向海内外文明大舞台,被称为“隆回一张名片”的花瑶。7月7日,我们驱车驶往平均海拔1350多米的瑶山,为瑶山流淌的绚丽淳朴风情所感染。

火辣的服饰

    7月的瑶山是花的世界,漫山遍野金银花争相开放。伴着清凉的风,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蓝天下,花丛中,闪动的是瑶汉同胞摘花的身影。如果你看到金银色的花丛中犹如一束束火一样的色彩在飘动,那就是身着艳丽服装的花瑶姑娘。

这些花瑶姑娘身穿传统外衣,缀着红扣子,镶着红布边,袖口绣有鲜花;下穿挑花裙子,上面绣了色彩鲜艳的动物或者花草。她们的头饰,则用一二百米长以金黄色为主的毛线辫,一圈圈地往头上缠绕而成,状若葵花,大过斗笠,头饰后垂着五彩飘带。

花瑶同胞特别崇拜石头和古树。他们长年穿梭于石头和树木之间,常常接触五颜六色的花草和飞禽走兽。他们惊羡于这些花草的颜色和充满灵性的动物,于是开始往自己白净的衣服上弄些花草、龙蛇虎及其他猛兽之类的图案,这样,花瑶的服饰便开始艳丽起来。与此同时,花瑶同胞也开始将自己喜爱的动植物图案绣到衣裙上,于是便出现了挑花艺术。挑花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是奉雪妹和奉堂妹。奉堂妹介绍,花瑶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学习挑花,一针一线在土布上挑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挑花时,或蹲在树阴之下,或倚靠门前,她们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线,大胆跨越时空,针随心走,边想边挑。每条裙子,多则十多万针,少则几万针,服饰的图案古朴艳美。

如今,在虎形山瑶族乡,花瑶同胞非常热爱自己艳丽无比的服饰。去年,该乡政协工联委主任唐荷花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明海代表隆回去河南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出发前,她特意穿上了花瑶服饰。无论她出现在会场,还是行走在街上,都引来了人们频频关注的目光,一身艳丽的花瑶服饰几乎使她成了会场的亮点。在极力控制入场观看人数的礼仪小姐比赛会场,她凭一身花瑶服饰就进了场!那一刻,她为自己是花瑶为花瑶服饰感到无比自豪,也真正体会到花瑶服饰蕴含的独特民俗风情与艺术的魅力。

撩人的山歌


打起来,唱起来,

唱得青山雀鸟飞起来。(呜哇—呜哇)

唱得青山树木颠倒长,

唱得河里石头浮起来,

少年乖,唱得妹的心窝痒起来。(呜哇—呜哇)
   7日下午,阵雨过后的阳光,略显温柔。在虎形山瑶族乡草原村草原水库大坝旁的山坡上,阵阵呜哇山歌在空中回荡。主唱是78岁的陈世达,和唱的是他60岁的徒弟戴必生以及他的小儿子陈治安。阳光打在陈世达古铜色的脸上,分明的菱角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此时,他那显得有些清瘦的双手紧握鼓槌,这个平时步履有点蹒跚的老人,此刻全身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歌声高亢。

呜哇山歌在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保持着古调古韵,花瑶同胞唱着它听着它,坚守着峻峭的瑶山。人们在山上砍柴、狩猎、伐木、采药、挑担及田间播种收割时,或为寻觅同伴,或为驱赶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放声高歌或对歌打趣。呜哇山歌皆为五句,有24个韵脚,同一歌调。歌词带有即兴性(瑶语称“见子打子”),题材来源主要有瑶族起源和迁徙、农业劳作、深山狩猎、洞谷名胜、死亡葬丧、服装首饰、日月星辰、婚姻嫁娶等等,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达男女爱慕之情……内心的激情用喊和唱的形式表达。2004年, 陈世达等人带着它走进了在山西举办的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获得了最佳歌手奖和薪传奖。2008年,它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世达、戴必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的传承人。

“时为高天大风呼啸,时为空谷巨鸟和鸣……整个空旷的山谷回荡着一片‘呜哇’声。”一位作家如是形容呜哇山歌。 “我唱了70年的呜哇山歌,这是一种劳动号子,坎上唱歌,田间地头干活,曾经给了劳动者无穷的力量。”陈世达说,“我现在带有十来个徒弟,我会将收集的500来首呜哇山歌传下去。”

在瑶山,还有一种深受喜爱的歌唱形式,那就是花瑶山歌,它的题材歌调更趋丰富。研究花瑶民俗的专家老后说:“瑶山具有繁殖山歌良好的土壤,休闲之时,坐于树下,三五成群的花瑶同胞们尽情地唱着山歌,那场面是何等的诗意,连风都是抒情的。”

神秘的民俗

今年2月,一场被誉为“史上最原始、最大规模的花瑶婚礼”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举行。来自各地的媒体、网友以及驴友等齐赴虎形山,体验了这场新奇而怪诞、古老而浪漫、圣洁而疯狂的婚礼。此后,花瑶这次独特的婚礼报道在网上引起广泛点击。

花瑶婚礼有四奇:只有“媒公”没有“媒婆”;新郎不亲自去迎亲,新娘由亲友接回来;新婚当天,新娘不能入洞房,要不吃不喝地坐在冷板凳上,一个人静静地度过这一夜;所有宾客,只顾自己狂欢,不太理会新郎与新娘。在瑶山,只要有人嫁娶,整个山寨都显得神秘而又充满欢乐。

这还不够,瑶山最热闹的时候,要数“讨念拜”和“讨僚皈”两个节日了。“讨念拜”和“讨僚皈”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两个节日深深记录着过去的风风雨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解放后,“讨念拜”和“讨僚皈”节演绎成花瑶山民探亲、访友、叙旧、狂欢的日子,也成了民族大团结的活动日。

每逢“讨念拜”和“讨僚皈”节,花瑶汉子们兴高采烈地去赶集,姑娘们会精心打扮自己,穿着深爱的裙衫,三五成群地走出寨子,翻上田垄……节日里,瑶汉同胞进行梅山绝技、挑花艺术、呜哇山歌、情歌对唱、鸟铳冲天等表演,尽情地展示花瑶的民俗风情。活动期也是商贸交易的黄金时节,省内外的生意人云集瑶山,既销售了自己的商品,又饱览了瑶山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花瑶风情。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镌刻的瑶山奇观

文/张卫民 袁进田 欧阳征剑
摄影/张光
    
    进入瑶山,除了绚丽淳朴的花瑶风情会深深地吸引你之外,这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也会让你惊叹,参天的古树群,依山而建的古村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石瀑,千仞深壑中险奇的峡谷。
7月8日,我们用了近一天时间领略了瑶山景观的奇与美。

     古树古寨  

走近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只见一棵棵历经风雨的古树巍然耸立,古树掩映下,民居错落有致,这就是花瑶古寨。 

村口,一块光绪九年腊月二十八立的石碑伫立在古树林中,“永远蓄禁”的碑文可以看出花瑶人当时对居地封山育林的决心。他们对树格外虔诚,一代代,手中的斧子从未碰过它们。因此,瑶寨周围就有了许多枝繁叶茂、苍劲挺立的古树,也就有了“瑤家女人坐在树下挑花,与黝黑的巨石构成的对比强烈的美丽画面”。
 瑶山古树林中常青与落叶乔木相生,最多的是水青冈和白栎,树木高低交错,不同季节的景象各具特色。在花瑶古寨前的山丘上,有一株三四个大人牵手才能合围的古树,瑶家人称之为“树王”。

这里的古树或像夫妻紧紧拥抱,或如恋人深情牵手……被称着“夫妻不离”、“如影随形”、“银蛇拱地”等。

花瑶古寨瑶族同胞的居所,承袭近代山区村寨民居的特点,都为全木结构。家境好些的居民会修建两层吊脚楼。民居傍着古树林,依着山势层层而建。

放眼一望,蓝天下,青山脚,稻田边,古树旁,青黛色的民居,劳作的花瑶同胞,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彩画,画里散发了古朴而又充满生机的韵味。

    石瀑惊艳

从花瑶古寨出来,向大托村行进,不久,一块巨大的石瀑惊现眼前。

驻足远眺,石瀑从上而下,如刀削斧劈,银白一片,石间似有瀑布飞流而下,气势恢宏。

这块石瀑是山体侧面的一部分,下抵大托村寨,上至山顶,高度超过300米,宽达2000米,是国内最壮观的石瀑景观。

走近石瀑,可以看到全是岩石的山体不知经过多少岁月的风化和剥蚀,整体突耸,石面上留着水洗的痕迹。石瀑底部围岩被削低,出现高差明显的大石壁斜坡,稀疏的绿草灌木与岩石相伴,勇敢者可以攀爬上去。向上不远,如临石墙,这时想退回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站在石瀑下往上仰望,只见巨石直抵蓝天,偶见山鹰掠过,撼人心魄。细看,石瀑顶部隐约可见一抹绿色,与白云相依,那是山顶绿树的身影。当地居民告诉我们,上面就是草源湖,草源湖畔就是草原村,这个草源湖就是十来年前虎形山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库。

石瀑下面,一蹲蹲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就如一个个僧者,独自静默地站立在那里,他们大言稀声,让你随意去想象。路旁斜卧一块平整且梭角分明的大岩石,斜面上晒满了金银花,这是花瑶人家的一块天然晒场。大托村背靠石瀑,民居保持着古寨风貌。


    峡谷诱人   

    走出大托村寨,前方山口是一片茂密的古林,虎形山有名的导游兼向导沈诗凡领我们走进古林,走向峡谷。

去峡谷的路有两条,我们选择了一条去三龙洞瀑布最近的路线。下山的路很窄很陡,有时难以放下两只脚,我们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摔出陡坡。有时路段几乎淹没在茅草丛里,有时前方的山涧中只有两根横卧的杉条,有时只能攀藤而上......从大托村下去,往四角田村上来,前后近五个小时,感觉这是一条颇为刺激的户外运动线路。

虎形山大峡谷长17.8公里,谷内瀑布成群,其中三龙洞瀑布最大最美。这是一个有着两层的大瀑布,从高约百米的山上一泄而下,充满了野性却又夹杂了几分缠绵。

瀑布中间,有个被水帘掩盖的洞,风从洞里吹出,加上激流飞溅而下撞击潭底,在瀑布与山林之间,形成了一片水雾,阳光照射,便能看到映衬在石壁上的彩虹。

在离瀑布不远处的山林里,我们意外地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菌类,大若水杯,里面有一根菌杆,杆上有一个深色的菌帽,从菌帽处向周围发散出网状菌丝,垂到地面,颜色艳黄。我们猜想,在这个峡谷中一定还有不少的秘密。

与虎形山大峡谷走势相同、一脉相承的还有一条峡谷,它就是坐落在小沙江镇旺溪村的旺溪峡谷,从虎形山瑶族乡下来,不足10分钟便到谷顶。在该峡谷不足两公里长的谷段中,竟然有五处飞瀑:金子潭瀑布、峡山湾姊妹瀑布、狗跳崖瀑布、双潭映月瀑布、汇龙潭瀑布,其中两处落差达100米左右。瀑布连着瀑布,一潭挨着一潭,让人目不暇接,自然景象蔚为壮观。   
在瑶山,还有两个季节性的景观会让人留连忘返,那就是7月的金银花花海和金秋时的梯田。在虎形山、小沙江以及麻塘山百里青山上,次第开放的金银花流金淌银,展现了中国金银花之乡最美的画卷;而那随处可见黄绿相间的梯田,则展示了瑶山脊梁的坚韧之美。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源故居:聆听先哲的声音

    文/张卫民 袁进田
欧阳征剑 摄影/张光


这是一片十分开阔的田野,田野中有一个小村落,叫沙洲上,位于司门前镇学堂湾村。215年前,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魏源就出生在这里。
      7月9日上午,我们轻轻走进魏源故居,试图在这座典型的清代民居里,探寻先哲的足迹,聆听先哲的声音。
   
    坎坷的仕途   

    魏源故居占地2300多平方米,为木结构房屋,1996年就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有关部门修缮,如今的故居既保持了原貌又显得更为整洁。右厢房是展览陈列室,主屋左边是读书楼,保持了讲堂、塾师卧室,魏源卧房的概貌。在这里,魏源一生的经历,都可以从相关文字记载、图画、文物中追溯。

魏源自幼饱读经书,常常废寝忘食。他少年时代先后随当时在外担任官职的父亲或同伴去江苏、京城等地求学。行千里路,让他对当时的社会状态有了更深地了解;读万卷书,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打下了基础。

尽管魏源满腹经纶,但是他在仕途上一直走得不顺。1820年,魏源与母亲、妻子一道离开了沙洲上,迁居父亲任职地江苏嘉定县,1822年,他考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随后,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收集整理《皇朝经世文编》120卷。
   1826年,他入京会试,同时参加会试的还有名传后世的龚自珍,虽然他俩得到了一名考官的赏识,但最终都名落孙山。9年后再次入京,又未考中。魏源短暂地做过两个地方的县令,最高官位也就是高邮知州,相当长的时间里先后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两江总督裕谦做幕僚。

尽管仕途不顺,但他那忧国忧民之心一直火热。魏源任兴化县令时,时值6月,不料连降暴雨,为了阻止启坝泄洪损毁农田新谷,他亲自率领周边农民拼死保住了河堤,那年兴化大获丰收,农民称所收稻谷为“魏公谷”。

在高邮为官两年后,魏源因被参奏而革职,后虽复职,但他再也不恋仕途,退隐兴化,一方面整理自己的著述,一方面研究佛学。1857年初,移居杭州西湖边东园僧舍不到一年的 魏源走完了风雨相伴的65年人生路。


     闪烁的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腐朽的清政府将英军进犯的罪责推到林则徐身上。林则徐被贬戍守新疆,路过镇江时,魏源得知赶来相会。患难得知己,林则徐把自己翻译的《四洲志》(后来成了《海国图志》的最初50卷蓝本)交给魏源,希望魏源完成未竟之业。
    1841年,魏源投靠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之后,见清廷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职,回到扬州,潜心著述。第二年,他就连续出版了《圣武记》和《海国图志》(最早50卷)。《海国图志》是一部涉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各方面的百科全书,魏源最终将它由最初的50卷扩充到100卷,使之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一部著作。



从求学到步入仕途,从幕僚到高邮知州,从漕粮海运到票盐改革到河工水利再到币制改革,他将所见所闻所历所感融入笔墨,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魏源针对当时的封建政治,断然提出“变故愈尽,便民愈甚”的变革原则,大意为与国与民不利的必须彻底变革,这样与民有利的才会做得更为全面完善。在《海国图志》中,针对抵抗外国侵略,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论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战舰、火器,以及提出选兵、练兵、养兵的方法,改革军队,还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张;他提倡创办民族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创造与销售轮船、器械等,使国家富强;主张“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

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海国图志》,在东亚,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以至辛亥革命都曾产生积极的影响。1854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深受向往维新的知识分子的欢迎。对推动明治维新,起了一定的作用。
    2004年,为了打出魏源这张文化牌,盛况空前的魏源文化艺术节在司门前镇举行,当时有近2万人参加。同年,该县纪念魏源诞辰210周年大型活动举行,在魏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就魏源思想进行了探讨。

魏源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的第一智人”,他的思想和主张,至今依然影响着后人。,为了纪念他,我市将占地100多亩的邵阳火车站站前广场命名为魏源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高大的魏源铜像。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之四
罗洪:百年不变的印迹
文/张卫民
袁进田
王生泉 摄影/张光


隆回的东北角是罗洪乡,古称春溪洞。相传元末明初这里遭特大洪水,农田村庄被毁,一位罗姓长者,率领百姓重建了家园,为传颂他的功绩,人们便将春溪洞改名为罗洪。罗洪境内风景优美,文物颇多,源于此的舆地文化更是声名远扬。


    舆地世家与邹氏地图

舆地世家,得从邹汉勋的外公吴兰才说起。近200年前,吴兰才意识到科举之路走不通后,开始将地理方面的知识整理成卷,专心学研。由于整理工作繁重,邹汉勋的母亲吴瑚珊十多岁时成了帮手。父女俩编写了《地理经释》。吴瑚珊嫁到罗洪后,邹父邹文苏办起了私塾“古今堂”。邹汉勋六兄弟幼年起便开始随父亲读经史,随母亲学地理。在六兄弟中,邹汉勋成就最大。他博览群书,先后删繁就简研音韵、编校船山遗梦、精修方志,其“舆地测绘四法”、“标志法”和“五色区分法”,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舆地测绘法,奠定了中国近代舆地学的基础。他著作颇丰,代表作《读书偶拾》,共有三十六卷。左宗棠赞其“湖外学者,莫能及也”。他与魏源、何绍基被称为“湘中三杰”。

邹家七代人代代相传,在一百多年里一直专注于地理方面的研究,个个有学术著作。其历史之久、人数之多、成果之硕,历史罕见。至邹汉勋长孙邹代均,第一张采用铜板印制的当时最准确的地图——彩色《中外舆地全图》面世。至此,中国近代舆地学研究始成气候,完成了划时代的历史性转变。这张“邹氏地图”也被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一个范本。
   
    袁吉六墓:见证师生情深   


袁吉六墓位于罗洪乡白莲村,毛泽东于1952年题写碑文“袁吉六之墓”,以示对老师的敬重与怀念。袁吉六墓居于一片田野的中间,墓碑高耸,就像一个路标。
    1913年春,45岁的袁吉六被调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与毛泽东成为师生。1914年,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第一师范,袁吉六又是毛泽东所在的本科一部第八班的国文教员。袁吉六教毛泽东国文达五年半之久,成为毛泽东记忆深刻的导师之一。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谈到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所受的影响时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袁大胡子’的绰号……多亏了‘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解放后,毛泽东得知老师已于1932年去世,深表怀念,不但题写了碑文,还致函湖南省委,由省政府拨款为袁吉六先生树碑修墓。1965年,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应邀到主席家作客,席间回忆到在一师时的读书生活,言及袁吉六先生学识时,章士钊说:“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接道:“斯人教天下英才。”于是,墓碑两侧又刻下了“ 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 ”的挽联。


    百年论语印刷雕版

去年8月25日,省文物局曹砚农教授等人来到罗洪,在对邹汉勋故居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考察中,发现了96块120年前的清代《论语》印刷雕版。  
    我们慕名来到收藏者邹兴禹家。这些从岁月深处“走过来”的雕版,让人叹为观止!每块雕版长25厘米,宽18厘米,厚1.3厘米,均由梨木或枣木做成,雕工十分讲究,字体十分精美。这是光绪9年时用篆文雕刻的《论语》,字迹清晰,线条柔和,双面雕刻,除《论语》正文,还有封面、目录、序言、跋的雕版。经历一百多年风雨后,这些雕版没有一块腐烂或变形。翻看雕版,只觉墨香阵阵。
《论语》雕版是邹汉勋的父亲邹文苏创办“古今堂”时,用来印制教材的,由邹汉勋六弟邹汉池制作,如今的收藏者就是邹家后代。“古今堂”原有许多雕版,可惜有不少毁于一场大火,有的则被遗失。目前发现的是唯一一套保留完整的雕版。   

    节孝牌坊的故事
  在官树下村,一座节孝牌坊静静地立在旧时的官道旁,牌坊上的雕刻讲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欧阳舜华。她的丈夫是邹汉勋的兄长邹汉纪。邹汉纪死于乡试后,她一边拉扯孩子,一边侍奉公婆,长年累月,从不埋怨,时间长达八年之久。1858年,当时的知县根据咸丰皇帝的旨意,在村里为欧阳舜华建立了这座节孝牌坊。
  该牌坊高11.7米,宽9米,底座由四块条状石块镶成。四根方形立柱和七根方形横梁,撑起沉重的牌楼,下部有三道敞门,中门阔大,侧门较小,与门里门外连成三条出入通道,以便观瞻。该牌坊构造合理,雕刻精湛,一块块石雕非常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7月10日,我们走在罗洪乡,一路感受的都是浓浓的文化气息,一直给我们当向导,并不断为我们讲述这些人文历史的退休教师晏望贤说:“这是一百多年的舆地文化带来的文化气息。”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 之五

荷香桥老街:穿越时光的隧道
文/张卫民
袁进田
王生泉 摄影/张光


“走进老街,犹如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今年5月走进荷香桥老街时,发出如是感慨。

从隆回县城往西南16公里,便到了荷香桥镇。老街就在镇中心区域的深处。走进老街,时光仿佛在逆转,清代、民国时期手工作坊、宅院民居、钱庄、店铺、客栈保持着原貌,墙壁上不时可见青蓝色的店铺字号。这条老街聚集于明代,形市于清时,鼎盛于民国,是当地一个重要的历史“地标物”,折射出该区域近三百年的发展史。   
荷香桥老街区在解放前共有4条街2条巷,民国十五年为防土匪兵乱,每条街巷入口门处都设了木板铁条闸门。1961年,根据街道布局方位,该镇分别将4条主街更名为南正街、北正街、上东街、西河街,现保存较好的南正、北正、上东3条街道呈“丫”字形,总长606米,宽3米左右,有新旧大小巷道6条,常住人口361人,临街建筑199栋。

从清代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这里商贾云集,作坊遍布。闸门内多为落户商铺,悬挂着匾额或灯笼招牌;闸门外多为手工业作坊和挑担流动小商贩。在街上老人们的记忆中,这里曾经经营的老店铺有60余家,经营项目囊括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荷香桥新街区不断扩大,成为新的人口聚集的商居区。老街虽然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驿道墟场的功能,但它古朴的封火墙、小青瓦、青石板路等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不少清代湘西南地区常见的宅院式民居、屋檐下挑出的柜台及人民公社时企业旧址没有被破坏,甚至少数仍在经营的店铺还保留着传统的布局。

老街上依然保存了打铁、制秤、造酒、做手工布鞋、加工金银器、经销传统杂货的老行当。老街上有一座保持较为完好的四合院,7月10日傍晚,我们在院内找到了一块烧制的墙砖,上面刻有“康熙X年”的字样,这也许是留存的老街历史的一个明证。

清朝初年,老街上就有人利用含硝杂土熬制硝药,制作鞭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老街上的乡镇农机厂还为解放、东风牌汽车和北京吉普生产过玛钢配件。老街上既出过清代才高富家、乐善好施的小文官,也有过民国时期盛气凌人、欺行霸市的县参议。解放前,***地下工作者利用斗笠铺、豆腐作坊作掩护,在这里从事印刷、宣传活动。此外,在老街周边100米内,还有关圣殿、敬老院和反映老街人用水秩序的四眼井。

荷香桥老街蕴藏着许多历史人文元素,冯骥才对这里的手工艺饶有兴趣,他说:“老街的手工技艺有人的情感在其中,有民间艺术的味道,有亲切感,很值得保护传承。”

不久前,隆回县文化部门对老街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其资源价值进行了判断:从感情、艺术、审美来看,古街道都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保护古街道更重要的是保留历史的见证;从文化内涵来看,老街衍生而成的传统商铺之繁荣,手工作坊之完整,行业涵盖之广泛,是过去一段时期农村墟场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地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一个交流展示平台,保护恢复老街的文化内涵,对保护、传承民间文化及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从建筑布局来看,老街早期铺面建筑一般采用“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户”或楼下店楼上居的布局,为研究湘西南地区清代民居和商铺建筑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认识老街的资源价值后,隆回文化部门和镇党委、政府大胆提出了保护与发展老街的构想建议。当地已经制定了老街保护居民公约,成立了老街保护委员会。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这条老街更加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之六
生活家园的守护与传承

文/张卫民 袁进田 王生泉 摄影/张光


品高平滴酒,看七江炭花舞,欣赏木偶戏,民间流传的独特技艺和灿烂艺术,令人惊叹。   

    高平滴酒:酒香悠长   

    高平有好水,这里的金凤山含锌矿泉水远近闻名;高平有好米,这些喝着山泉长大的米,多了种细软甜腻的口感;好水加好米,酿制出的好酒——滴酒,入喉,下肚,则别有一番滋味留在嘴角。7月10日,带着对滴酒技艺的猜想,我们来到高平。

关于滴酒,在当地,有一个传说。据说100多年前,在该镇一个叫彭升的村子里,有三个洞子,叫娘娘洞。

在这三个洞子的石壁上,都有一个瓶子形状的石头突出来,上面常年滴水下来。当地的村民就用碗去接滴下的水,然后拿回家去,就变成了可口的酒。于是,村里的人就根据传说开始酿制滴酒。

滴酒的酿造工艺比较复杂。关键的一点,是要选择很好的泉水和优质的糯米以及酿滴酒的时间。重阳节过后,就是酿制滴酒的最好时候了。他们先将糯米用泉水洗净,然后煮熟,之后将饭粒舀出来,放在通风处晾一段时间,再将这些饭粒装进木制的容器里,拌饼药,再根据一定比例加水,然后用稻草等将容器围住,只剩底部滴水。

三天之后,他们将这些滴下的水和残留在容器里的饭粒,全部装在一个酒缸里,一段时间后,酒缸里的酒糟自然融化,滴酒也就形成了。

此后,他们将酒密封起来,放地窖里封存半年,取出来,滴酒淡黄,清澈,酒香浓郁。倒之,可见丝丝缕缕,喝之,口感极佳,回味悠长。

如今,高平滴酒被视为绝好佳酿,当地只有两户人家祖传下来酿酒工艺。高平镇党委政府围绕如何将滴酒发扬光大这个主题,正着手展开工作。该镇党委书记陈勇说:“政府和民间一齐努力,滴酒的明天会更加浓烈芬芳。”   

    七江炭花舞:惟美星空   

    若游龙翻腾,如赤练疾驰,灯笼里的炭花火星飞溅,奇美异常,独具一格……这就是有着独特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七江炭花舞。3月17日,堪称一绝的民俗文化表演——七江炭花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江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北,这里的炭花舞历史悠久,相传由古梅山先祖夜里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后又结合了照鱼用的炭灯,因而是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唐宋时代,龙类舞传入七江一带。人们在夜里舞龙时选用炭灯为舞龙灯的队伍开道。后来,通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传播,照明用的炭灯发展为表演性的“炭花舞”,舞龙灯时它为龙灯队伍开道,不舞龙灯时,它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后来渐渐成为梅山人婚丧嫁娶和各种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演出节目。

七江炭花舞道具简单、演员少,不受表演场地限制,舞蹈动作刚柔相济,千变万化,观赏性强。

炭花舞表演者运用5米长的竹竿和灯笼,利用甩、抛、绕、抖、收和步、蹲柱等肢体动作,变化万千。炭花舞多由二人表演。表演者所着的服装多为便装,舞龙灯时伴随龙灯队伍在前面开路。

当地的炭花艺人采用质量最好的杂木木炭,用铁制的小笼子装满木炭,用长绳子将铁笼子拴在一根长竹棍上,然后将木炭点燃,艺人手握竹棍将铁笼甩上空中,然后在空中舞出各种各样的花式,木炭便在空中火花四射……舞者的舞蹈动作有“雪花盖顶”、“黄龙缠腰”、“双龙抢宝”、“8字回纹”、“扫地莲花”、“朝天三柱香”等。表演者两手握住竹竿下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相距一尺左右。   
如今,炭花舞艺人年长者相继去世,在当地,尚能舞炭花者已寥寥无几,现在的传承人就胡光河、胡光旦等。为有效保护炭花舞,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2006年,隆回县政府划拨专款,用于普查、保护七江炭花舞;此后,县政府每年拨专款扶持保护这项民间艺术。   

    西洋江木偶戏:诙谐人生
   
用木头刻成原木偶人,涂绘戏剧人物脸谱,再给木偶人穿戴戏剧服装,由人操纵,使其模仿舞台人物作各种戏剧表演。表演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体。
这就是风靡一时的西洋江镇木偶戏。它是一门融合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人类优秀精神文化遗产。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 其完美的偶人造型精美绝伦,操作装备玄机重重,令人叹奇。   
西洋江镇木偶戏是光绪七年从荷香桥镇传入,传至现在已有四代。西洋江镇木偶戏班于1982年11月正式组团,称为碧山木偶剧团,隆回县文化局为其主管单位,1988年2月获得了邵阳市演出公司批准。戏班一般为10个人。木偶戏班原有9人,今年5月,该戏班老艺人宁南山去世,现有8人。人员素质都较高,一般是一人多能,既能唱,又能操作。所演剧目以《薛仁贵征东》、《关公战长沙》、《观音戏》等传统剧目为主。   
西洋江镇木偶戏有舞相、司鼓、中堂、杂项等,分工明确。一百多年来,始终保持初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独具历史文化底蕴,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如今,在西洋江镇一带,每到正月期间,就能看到木偶戏演出,在阵阵的掌声与锣鼓声中,木偶戏依然在释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 之七
温泉:让心找到故乡
文| 张卫民
袁进田
欧阳征剑


隆回是我市温泉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域,现在开发的有三处,分别位于金石桥、司门前、高平三个乡镇。这些温泉都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晶,其中也不乏人文历史的沉淀。如果您去感受一下,不仅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奥妙,也会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高州温泉,离金石桥镇上5公里。这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7月8日傍晚,我们到达这里,放眼望去,满眼层峦叠翠。

不知多少年前,这里的温泉一直自然涌流,小溪、水田可见冒着热气的泉水,常年水温可达49.5 摄氏度。解放初,当地居民用石块在此修建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露天水池,每当劳作之后便会相继来此泡浴。1989年,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局检测,发现此处水中含有二十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于是当地便利用温泉水,于1992年建立了一个矿泉水厂。2005年,湖南建鸿达集团投资建成了现在的温泉休闲场所。

高州温泉给人的感觉温温吞吞,任由你率性也好、安静也罢,都能接纳包容。这里有露天泳池、室内泳池,亲亲鱼疗、温泉运动场…… 温泉池池相依。院内卵石小径、木桥流水、竹木亭廊相构,柴扉掩映,散落在泉池附近。看温泉,可见气雾缭绕,仿佛和风入林,犹在仙境,有如唐玄宗描述的一样:“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 在泳池,有游客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鱼跃而下,溅起浪花朵朵。泡在氤氲的泉里,整个被暖流拥住,隐隐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矿石香。温泉水缓缓摩挲着每一寸肌肤,让人觉得神清气爽。2005年高州温泉入选湖南百景。

从金石桥往隆回方向赶,不多远,有个魏源富硒温泉,坐落在司门前镇。魏源富硒温泉规模宏大、环境优美、项目齐全,与高州温泉一样,是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胜地。

魏源温泉发现于明朝中叶,当时有一自然水凼供人们使用。清乾隆年间,魏源诞生,魏源父亲魏邦鲁为感谢上天赐子之恩,捐资在月台山上开凿一口长2米,宽1.5米,深1.4米的热井,供当地人们洗浴浸谷种之用,魏源温泉因此得名。1972年,解放军某物勘队奉命在这里钻井勘探达一年之久,共打井三口,发现水中含有大量的硒、硫、硅酸盐、锌等4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微量元素。2005年,这处温泉正始开发,接待游客,被誉为“天下神泉”。 魏源富硒温泉度假村周边人文资源比较丰富,有魏源故居、魏光焘故居、打鸟坳等。

在隆回,除了已成规模的高州温泉和魏源富硒温泉,还有一处正待进一步开发的温泉,坐落在高平小坳村,叫小坳温泉,离镇上约两公里。据了解,这处温泉发现已久,当地老人们讲,很久以前,冬天的时候,他们就在此处的河里洗衣服,感觉水是暖和和的。

高州温泉、魏源富硒温泉和高平小坳温泉,被称为温泉金三角。这些温泉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在查阅温泉形成的资料时,了解到在没有火山运动的地域,由于地质结构中存在着很深的断层,地下水可以进入到地下几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从而变成了热水,再上涌甚至流出地表,也许这就是当地温泉形成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之八


三座古建筑见证历史

文/张卫民
袁进田
欧阳征剑 摄影/张光


  
魏光焘故居,谭人凤故居,鸭田战斗指挥所。三处典型的清代建筑,处于一条直线上。虽然建筑风格相似,但它们见证的是三段不同的历史。7月9日,我们走进了这些建筑,探寻一段段流传的历史记忆。
      魏光焘故居
   
窗花雕刻精美绝伦,左右楼阁雕龙画凤,飞檐翘角。走进魏光焘故居,给人的感觉是古旧的建筑里透着精致。

魏光焘故居与魏源故居仅隔1.5公里,位于司门前镇石山湾村,坐西朝东。故居前面是柔丽如练的金水河,西倚樟树坳和猫头寨,北抵金潭二十四景之一的狮子山,山上残存清代所建的文昌阁。这是一处清代乾隆年间(年份不详)修建的民间建筑群。整个院落前后四重,前有护院砖墙和槽门,院内屋宇占地约4000平方米,如今,主体部分保存较好。2002年,魏光焘故居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光焘(1837-1915),别名魏午庄,字光邴,晚号湖山老人。他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人物,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他是我国新疆地区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代理行政首长(巡抚),后来他又历任云贵、陕甘总督,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物大臣。

任两江总督期间,继刘坤一、张之洞之后,魏光焘实施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是开启近代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之一。1905年,他罢官回到家乡,1915年3月5日卒于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

魏光焘是魏源的族侄孙,他曾出资刊印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其它多种著作,他本人也有《勘定新疆记》、《湖山老人自述》(家刻本)等著作传世。
    谭人凤故居

谭人凤故居位于鸭田镇南湾村,南距县城约85公里,北与新化县水车乡毗邻,地处一个丘陵起伏的小盆地。

故居背后、左右皆山,山上苍松翠竹成林,屋前有一口大池塘,碧波荡漾;远处有小溪环绕,流水潺潺。谭人凤故居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木结构建筑,共四正两横。正房都是两座并排的五开间平房,单檐双坡小青瓦盖顶,中间有一条小巷隔开,作为后院的出入口,厢房位于前排正房的两端,是重檐歇山顶二层楼房,整个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正房的桃檐枋上刻有龙头兽面等纹饰,厢房筑有飞檐翘角,保留了晚清时期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1996年,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谭人凤(1860—192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元勋。他建立中部同盟会,加强革命队伍建设。辛亥革命中,该会直接促成和领导了武昌起义及各省纷起响应的斗争,为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权奠定了基础。当武昌起义受到清军反扑之际,谭人凤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他身先士卒,率部严加防守,保卫了武昌。他反对南北议和及优待清室,他的主张当时虽未被采纳,但对后来的革命斗争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还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他的文告和活动,对于唤醒民众,组织革命力量,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他一生著述有《石叟牌词》及《日记》等多种,编有《谭人凤集》。   
   
    鸭田战斗指挥所

鸭田战斗指挥所位于金石桥镇五罗村芦基湾。此处群山连绵,树繁竹茂。指挥所旧址是一座清代典型民居,坐南朝北,纯木结构,两正两横四合院,盖小青瓦。前有槽门,总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这座民居里流传着一段红色的故事。
    1935年12月13日,贺龙率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先遣部队,由溆浦经老鹰坡进入隆回小沙江兰草田及金石桥罗公湾、黄金井一带。次日,主力部队近万人进入兰草田、老祖湾、庙湾、龙王庙、楠木桥、黄金井等地安营扎寨,司令部就设在五罗芦基湾陈家大院,贺龙当时安住在后正屋右间房内。当年12月15日,红军一个连从五罗经土桥朱家坳去鸭田,16日在鸭田与新化保安团谭友晋部相遇。当晚,红军三个团兵分三路,赶赴鸭田,歼灭了谭友晋匪部,使红军胜利挥师向洞口、绥宁方向挺进。
    1982年,战斗指挥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公布为隆回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之九
       滩头年画:守望那抹艳丽的色彩
文/张卫民 袁进田 王生泉 摄影/张光
    它被鲁迅先生收藏过,它被英国博物馆珍藏着,它受到了冯骥才的赞叹……滩头年画,历经风雨,传承了300年,岁几度浮沉,依然坚守绚丽。7月11日,我们在滩头古街巷,看到的是年画,听到的是关于年画的故事。   
    中国有四大年画,滩头占据一席。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三地的年画相比,滩头年画因其制作工艺繁多、纸张独特、颜色鲜艳以及不褪色等独树一帜。同时,这里的年画集神秘、夸张、热烈、奔放等特征于一身,透露着鲜明的楚文化气息。每一幅年画几乎就是一幅风俗画,最典型的代表作则是被鲁迅先生收藏过的整套《老鼠娶亲》,画中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风俗人情。

清朝嘉庆年间,滩头一带盛产“五色纸”,此纸既能包装又能张贴,被列入贡品送往宫廷。后来,滩头民间艺人运用雕刻印版,将中国传统画印在纸上,这便是滩头年画的前身。在民间艺人的不断创作中,滩头年画内容开始丰富起来,《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几十个传统戏剧或传说中的片断被雕刻出来,画中展示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至民国初期,滩头有生产年画的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年产年画3000多万份。

从辉煌的顶峰走过的滩头年画步入低迷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连续的战乱阻断了其横跨数省的销售路线,生产作坊锐减到十几家,年画生产销售不再正常。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年画之类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在思想内容上加以引导,限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不健康思想内容的产品生产,同时鼓励创作讴歌新社会、反映新生活的好作品。这时期,滩头年画出现过恢复性的发展。但是,在随后的一段岁月里,年画被视为“四旧”,所有的作坊关闭停产,流传已久的印版和传统样式大多被烧毁,许多版本就此失传。直到1985年,邵阳市成立了“滩头年画研究会”,隆回县文化馆牵头开展抢救性工作,滩头年画才得到挖掘、整理,先后恢复刻印了失传的《秦叔宝》、《尉迟恭》和《花园赠珠》等印版。1994年,滩头年画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美术一绝”银奖; 2003年,滩头年画在全国传统工艺品大展中荣获金奖。
    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的新闻发布会上,滩头年画被公布列入该工程的首批项目。同年6月16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湖南滩头年画普查项目正始启动。工作人员遍访民间,挖掘滩头年画的历史渊源、发展阶段、艺术成就,采用文字、照片、影视等形式,记录年画的文化生态和题材内容,全面搜集整理滩头年画的品种、品类和民俗生活等,综合反映滩头年画的历史和艺术性,真实地再现滩头年画原貌原状。之后,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对滩头年画进行保护。2006年,滩头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十多岁的老艺人钟海仙和李咸陆成为传承人。

当我们走进滩头镇古街,寻访创作年画的老艺人时,只见挨家挨户的大门上都张贴着年画,街巷里散发着浓浓的古文化气息。令人遗憾的是,钟海仙老人因病已于去年离开人间,如今,他的夫人高腊梅与儿子等守护着年画作坊。在这个年画传承人的家中,我们看到正屋四壁挂着与年画相关的照片和年画代表作,这些都是近几年年画保护发展与传承的真实记录。

四年前,两位日本友人专程到高腊梅家购买了年画,回国后他们致信高腊梅,盛赞年画的艳丽和精美。今年5月,冯骥才来到这里,欣然题写了“高腊梅作坊”五个大字,赠予高腊梅一家。在果胜路,我们找到了另一位传承人李咸陆,老艺人虽然身体欠佳,但他依然兴奋地领我们走进了作坊。在这里,他给我们介绍了印版的历史和年画生产工艺。侍弄着每一块古色古香的印版,老人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和虔诚。镇里的干部告诉我们,2006年10月,中央美院一行11人来到这里,一次性购买了4000多张年画。李咸陆说,他现在带了一个徒弟,生产时坚持手把手教,希望将这门艺术完整地传下去。

评分

参与人数 1鲜花 +3 收起 理由
ya*** + 3 滩头年画~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大邵网 版权所有 法律:邵阳公益律师 合作QQ:857526 业务:182-05277205
苏ICP备2020069906号-4 技术支持:大邵传媒  Powered by Discuz! X3.4 51LA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揭秘环球影城站 “地景”融入度假区
海外搭建平台光影传播文化
中国4艘海警船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遭到日方监视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
抗日爱国人士杜重远:抗日救国我辈之责
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印度紧急采购狙击步枪配发克什米尔 耗资1.5亿美元
【国际锐评】首见美方代表 两国元首引领经贸“加减法”
德云社怒怼艺人信息泄漏 汤唯等明星曾遭电信诈骗
胡春华:拓展东北和俄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合作深度
同受美国打压,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们的节日·元宵|北京大兴首办京南新春文化庙会寻年味
创历史!北汽女排逆转上海挺进决赛
申根签证改革方案进入立法程序在欧盟理事会获批
年俗文化大餐“醉”乡亲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伊朗抓获13名恐怖嫌疑人
李锁:“大家都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距离拍摄大白鲨
“80后”干部逐渐展露头角 他们有何“秘籍”?
闲不住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沈彪采访手记
NBA全明星周末今日看点:三分赛情怀与噱头并存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三个重大意义
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达350亿千瓦时 即将更换燃料棒
洞察号传来最新火星环境测量数据,火星能否移民即将揭晓
西甲:皇马主场1:2赫罗纳遭逆转 拉莫斯染红
小县城的农民工招聘会为何引来沿海企业?
陕西西安雁塔区官网现“奇葩回复” 这三人被处理
亚洲杯受重用 中国哨进FIFA梯队
华为高管亮相达沃斯 承诺允许外国官员参观实验室
男子怀疑妻子出轨想找警察帮忙"捉奸" 结果摊上事
铁总:春运第三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00万人次
台大医院继任院长人选迟迟未定 台大发声明回应
“港独”分子致信特朗普提奇葩要求 他能办到吗?
海南首例供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启程赴广东捐献
回看2018年娱乐圈:有人一夜成名,有人身败名裂
洪秀柱讲“马与驴的故事”,到底有何深意?
美众院再通过支持台湾返世卫提案 台网友:又来要钱
全媒风向 | YouTube更新应用程序中切换视频的方式
以色列空袭加沙多处哈马斯目标,报复之前针对以军的枪击事件
中式台球成“全球最大台球联赛” 扎根非洲坚持走国际化路线
关正文获年度综艺风向人物 《一本好书》用深沉方式与大众沟通
官方发布!安徽这些高速路今年开建
沪公布11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最高罚金10万元
日媒称美雷达难追踪中俄高超音速武器 想用卫星监视
美国还开门吗?参院将对两提案进行关键投票
英雄九天归故乡 中国航天着陆场系统建设成就斐然
美国将向加拿大正式提出引渡孟晚舟 中方回应
北京世园会 我们准备好了
林清玄:在俗世的生活中,书写着出世的超越丨凤凰网评论
起底口红机 成都销售商称“90%都是假货”
财政部:前7月全国财政收入超12万亿 同比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