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448|回复: 139

[我要爆料] 隆重推出天下第一仙山-----望云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30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望云山是天下第一仙山系列之一-----仙字考源           飘飘欲仙----从“轻松的感觉”到"自由的梦想"“仙”字在先秦典籍里就已经出现了,但却是一个很少用的字眼。古文献中最早出现仙字的地方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之初筵》描写的是宴会场景:从宴会开始时宾客彬彬有礼肃然端坐的秩序井然,写到宴会达到高潮时众人离座起舞“屡舞仙仙”。“屡舞仙仙”描绘了宾客在“既醉”状态下纷纷离座起舞的情形,由这一情形也表达出了一种“不知其秩”的感觉,一种飘起来的轻松感,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诗经》里“仙”字仅此一见,连用,表状态。仙仙,是酒醉迷狂状态下飘然起舞的样子。这一层意思,在成语“飘飘欲仙”中得以保留。可见,“仙”字从一出现,就是与人抛开礼仪的束缚而轻松自由的状态联系在一起的。飘就是仙,仙就是飘,“仙仙”连用从此成为一种表状态的固定用法。《庄子?在宥》也出现了这种用法。《在宥》有一段云将与鸿蒙对话的寓言,当云将向鸿蒙求教的时候,鸿蒙给云将的告诫就是放弃治人而“仙仙乎归”“仙仙乎归”是什么意思,有成玄英疏曰:“仙仙,轻举之貌。嫌云将治物为祸,故示轻举,劝令息迹归本。”意思是鸿蒙指示给云将一条回归本真的路,让他抛开世事的繁琐,享受一种“仙仙乎归”,轻松自在的人生。《庄子?天地》还有一处出现了“仙”字,意味着“仙”字的字意已从代表“自由的感觉”上升为一种追求轻松自由的梦想:“圣人……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去而上仙”的“仙”字,除了表示飘然而上的状态,还体现了升天成仙的意思。综上所述,“仙”字的字意首先是代表“轻松的感觉”,后来上升为一种追求自由的梦想。 822951_6a93c80e2921f80383f06f4216e3f6b3.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鲜花 +3 收起 理由
东方***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贡献值排行榜: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望云山是天下第一仙山系列之二-----登仙之路秦皇汉武-----欲走仙界后门因渴望自已能够象鸟一样飘然上升,因而产生一种飞鸟崇拜----一个仙字,首先是体现了人类对飞行能力的渴望----人类的童年时代都有一个飞行之梦。是人,心中都曾有一个鸟人情结。汉语中之仙字,当从升字衍生而来。仙,升也,如成仙又称升仙,登仙,羽化。《说文解字》云:仙,长生迁去也。其说大缪:仙字,首先的意思是一种轻松的感觉,一种飘然上升的感觉,而与是否迁去无关。早期传说中的仙人都变形飞升,东汉以后很多仙人则居住名山或优游人间,葛洪称之为地仙。地仙不仅长生不死,还享受各种世间快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在我国神仙思想的发展方面有所体现。首先,人们只是追求一种轻松的感觉。后来又认为,光轻松还不行,还要轻松到永远。于是,仙字的意义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项“不死”的内容。象鸟一样自由,又象天地一样长寿,这仙,就是老不死的鸟人。我国神仙思想,经过战国时期的发轫,秦汉时期的丰富和充实,到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这种新面貌以地仙说的繁荣为主要特点,它适应了道教上层化的需要,但它仍以追求个体长生不死为主要目标,这一点没有任何变化。我国春秋时期的文献还没有发现不死、仙人这样的概念。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已经出现了不死之药、不死之国、不死之山、不死民、不死树等说法,还出现了居住在昆仑山的半人半兽的西王母。除了西王母之外,战国文献还提及其他一些仙人。屈原《远游》表达了他羡慕仙人、愿轻举远游的想法,并希望自己“留不死之旧乡”。诗中提到的前世仙人有赤松、轩辕(黄帝)、王乔、韩众等人,而屈原感叹自己没有成仙的质地(而非身份),因 而不能飞举远游。《庄子》也描写了多位神仙人物,还把这些人物分为真人、至人、神人,他们都具有容颜不衰、御龙飞行等特征。《大宗师》一篇还把“道”当作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先天存在物,仙人都是得道者,“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把成仙与得道等同起来,是后世“得道成仙”思想的源头。 战国时期仙人的主要特征是不死和飞行,这也是后世神仙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人们追求成仙的主要目的,也是仙人的最显著特点;第二个特点包括飞行、变化、通 神、致物等特性。就人而言,获得长生是最重要的,随后各种超自然的禀赋自然也就得到了,所以战国方士们谈论的主要是不死、神药之事。神仙信仰主要追求个体生命的长生不老,这一点在战国时期就已突显出来了。 仙人、神仙和神人的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史记》有三个卷次比较集中地谈到了仙人、神人和神仙,这三个卷次是卷二十八的《封禅书》、卷六的《秦始皇本纪》和卷十二的《孝武本纪》。仙人、神人和神仙的名称就频繁地出现在这三个卷次当中: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史记?封禅书》)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同上)   (栾大)言曰:“……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乃拜大为五利将军。……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武帝本纪》  上遂东巡海上,……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使求仙人以千数。(同上)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而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召来神仙之属。(同上)             黄帝仙登于天,……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同上)   这些材料使我们了解到,虽然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仙”字的使用尚未明确地名词化,但是关于求仙活动的传说却从公元前四世纪的威、宣、昭时代就开始了。从那时以来直到汉武帝(前140-前87在位)的时代,求仙活动已经盛行了二百多年。并且,求仙活动显然是由不死的愿望推动着的。无论是先秦的威、宣、昭,还是秦汉的秦皇汉武,他们之所以求仙,都是为了得到仙人的不死之药。在当时人们的想像中,不死可以通过服食“不死之药”来实现,而不死之药掌握在仙人手中,所以有能力求仙的国君,都希望遇到仙人,得到它们所拥有的不死之药以达到不死的目的。不死和不死之药在先秦文献中已多处出现,《山海经》有“不死之国”、“不死之民”、“不死之药”、“不死树”、“不死民”等等关于长生不死的记载;屈原的《楚辞?天问》有“延年不死”的话;《楚辞?远游》有“仍羽人于丘丹兮,留不死之旧乡”的辞句;《韩非子》有“不死之药”(说林篇)和“不死之道”以及“长生”(外储说篇)的字眼;《战国策?楚策》有“不死之药”;《吕氏春秋》有“不死之乡”等等说法,这些记载都涉及到了“不死”。从这些文献所涉及的地域来看,与不死相关的活动是在一个很广泛的区域里进行着的。可以说,正是广泛的追求不死的愿望使表达自由自在的“屡舞仙仙”和寓含着升天成仙观念的“去而上仙”最终凝聚成为关于仙人和神仙的想像。后世道教仙传里有各式各样的神仙,但是它们保持着两个基本的特性,这就是自由和长生。为了能够从凡间升入天堂,解决在仙界的户口问题,秦皇汉武都想拉关系走后门,因此令中国历史上的求仙运动达到顶峰状态,而始皇大帝无疑造就了此一运动第一个历史高潮。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望云山是天下第一仙山系列之三-----仙归湘中湘中望云山-----天下第一仙山!为了成仙,要展开全国甚至世界级规模的仙源普查及招神引仙工作,组织寻仙队伍,建造引仙设施,都是国家重点工程,民间力量是不能实施的。但是,皇家渴望永享自由,平民就不能想吗?蝼蚁尚且有偷生之念,何况人乎?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登仙要求,我国神仙思想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做适时调整,于是求仙运动的平民化被提上议事日程。为了给普通百姓提供一个精神慰安,我们特意开辟了一条从人间通往天堂的小路-----个人成仙绿色通道,即炼丹大法。炼丹大法就是个人可以通过祭祀活动(服内丹)及采食仙药(服外丹),从而把自已修炼成神仙。今有自学成才,古有自学成仙。炼丹大法的发明,对我国登仙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贡献。从此,平民也可以成仙终于成为整个社会的广泛共识,一个人民群众努力学仙的时代到来了,自学成仙成为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卢公真仙,以采食长生草成仙于我家乡隆回望云山,是古今天下自学成仙第一人,是我国修仙史上走个人成仙绿色通道直达仙界的第一仙。此种情形,史无前例。相关资料见原隆回六中教师贺树源之《秦朝方士卢生隐望云山考》:    摘要:秦朝方士卢生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史书记载他和侯生一起逃亡不知所终,从邵阳的一些地方史料和传说来看,卢生和侯生应该潜逃到云山和望云山隐居。可惜,长期以来,当地对少数民族的战事不断,并不时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控制,不断的物是人非,流传的文字记录十分稀少,我们只能从历史长河中找一些蛛丝马迹。   秦朝方士卢生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人物。秦始皇坑儒、蒙恬收复河套地区、筑长城和公子扶苏被秦始皇发往边地监军等秦代对我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都与他有莫大关系。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中(公元前215年),“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始皇为什么要北击匈奴,收复河套,进而修长城?从以上材料可看出,它是卢生借神灵的意志提出而后被秦始皇采纳实施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中还记载:(三十五年)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热,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以上是说卢生“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便认为秦始皇生活“未能恬淡”,要求秦始皇隐密行踪,以“真人”要求自己。虽然这样也一定炼不出不死药,引不来“真人”,但这对于养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秦始皇也欣然采纳,“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秦始皇“恬淡”期间,还偶尔发现了丞相的排场,丞相听到消息后慑于始皇帝的威仪不得不退让(实际上皇帝仅仅是不太高兴),这可是中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延续1600多年皇权与相权之斗的开始。    当然,争霸中形成的习惯使秦始皇不可能过“恬淡”的生活,帝国万千的事务使勤政的始皇帝仍旧日理万机,只是行踪与行政更加诡秘。    皇帝被卢生左支右使,搞得团团转,对卢生的要求能办的基本照办,卢生等却仍旧没有搞出长生不老药,没有引来真人,根据秦法,两次不灵验,必死无疑,两人只得密谋逃跑。他们并非落荒而逃,而是很有品位,可能是因为还有很多学生和追随者,做为师长,不可太狼狈,需要对他们进行解释,延续自己的美好形象,所以,逃跑前还与人说了一番大道理,批评秦始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十五年)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服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理由也许冠冕堂皇,但免不了是两人自己炼不出丹药的托词与苍白辩解,而且秦始皇行政更加专断与卢生的建议不无关系,罪错本来应该是卢生,现在却拿来指责皇帝。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出处同上)    虽然屡受欺骗,但始皇帝对这些方士的处置还是有节制的。坑的几百个儒生(实际上可能多是秦始皇聘请的方术士,当时的方术士可能读过儒学并对儒家的观点有认同,或是尊崇儒学之人,但应该不是后世意义上的儒生)都是他们互相揭发检举的结果(当然也可能有酷刑逼供),他们都是欺骗皇帝的有罪之人,按秦国的法律和秦国对法治的执着(里耶秦简也能看出),这些儒生方士也确实该杀而不能一味强调秦始皇的暴政。    对于专制王朝,杀几百个违忤皇帝之人本来算不了什么,况且是有法可依的行动。但秦始皇却因此得罪了儒生,他的维护专制统治的残暴行为被后世的儒生们吹毛求疵,发扬扩大,他的德政则被疏忽淡化,秦始皇也因此以暴君与坏皇帝而被唾骂千古。我认为,坑儒与焚书是两码事,坑儒当然是残暴,但毕竟没有焚书对历史进程影响大,后世把焚书坑儒相提并论是过分了的,对秦始皇的偏见也是过分了的。廷议时儒生们攻击郡县制,秦始皇并没处死儒生,焚书也不只是针对儒家,秦始皇这个人还是蛮讲法治的。这次处罚的是方士,只是方士带有儒士色彩,后世的儒生(东汉今古文之争后才有,董仲舒等西汉学者并没攻击秦始皇坑儒)出于对秦始皇的恶感而贬斥秦始皇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残暴,文化上的残暴,杀人不见血而已。    公子扶苏显然受到儒生的影响,而且他也没有经历其父那么多坎坷,不知中国政治斗争的残酷,他劝秦始皇不要坑儒,这与秦始皇的世界观是不同的,从方士儒生的背信弃义到严格执法再到残酷政治斗争考虑,放纵儒生都是秦始皇不能容忍的,秦始皇大怒,如是卢生与侯生的逃亡引出了秦朝又一大事件:遣戍公子扶苏。后来,赵高利用这一机会,使讲儒家孝道的扶苏自杀,胡亥即位,秦朝很快灭亡,中国的历史也因此而成了后来的样子。    卢生他们引出了这一系列中国古代大事件,但正史记载他不知所踪。然而,在邵阳市的地方史志和一些传说中,出现了他们的名字,并说他们在武冈云山和隆回县望云山成仙。    对于卢生、侯生在邵阳隐居一事,曾经有不同的声音,但大多是持肯定态度的。清道光二十九年修《宝庆府志摭谈三》有:“旧志载,秦时卢、侯二生隐云山,始皇遣陶、邓两将军追之,至云山亦留而不去。遗诗云……乃浅人呓语耳。”其语句似乎并不是否认卢侯二生隐云山,而只是怀疑两将军陶、邓乃“逃循”之意,是后人捏造的,并非真有其人,而且秦时人也不会做唐诗绝句。《宝庆府志》接着说:“山有侯仙迹、卢仙影、秦人古道、炼丹井、飞升台诸迹。”又对卢侯隐居作了一些肯定。《宝庆府志先民传下》对望云山卢公真仙是否是祀秦卢生也提出了看法:“卢慧,宋景定(1260-1264年)时人,依首望山天门寺僧普居,为道士。首望即望云山,在郡西北百里,其山高耸盘踞,雄跨数邑,山顶有石室……德祐初(约1275年),慧徙居山之南岩,尸解而去,恒干不腐,今存岩中,后人因名其山为卢真岩,今祠祀遍邑中,祷雨辄应。或云秦卢生隐于此,以西望武冈侯生所隐之云山,山因以名。故俗又讹慧为卢生云。”这里应该是肯定了秦卢生隐望云山。卢慧从山顶僧寺南迁另一山头建道观,那个山头在他尸解后称“卢真岩”,并没有影响整个望云山之命名。    另外还可找到一些证据支持卢、侯隐邵阳说。清代卢峻、成业襄辑录的《湖南考古略》:“卢生、侯生,(秦)始皇遣入海求神仙药,不获,遁居邵陵云山。”唐朝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六十九(福地)云山,在邵州武冈县,属仙人卢生治之。”大唐天宝十一年(752年),被贬为龙标(今黔阳)县尉的王昌龄登云山,写有《云山春晓》:“苍深翠浅瀑峥潺,岂谓讥秦始爱山,一炬咸阳机冢赤,紫霄巍立晓云间。”说明唐朝人已经认定卢生、侯生隐云山。明朝张文解有诗《秋日登望云山》:“山北移文不到浓(侬),登临此日许孤筇。欲看空翠无穷处,已踏崚嶒第一峰。岳色分明开眼界,峒云浩渺荡心胸。仙都不改秦时旧,久向卢侯叩隐踪。”(《隆回名胜望云山》熊知方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明朝去南宋卢慧逝世只二百多年,张文解的诗应该不太会把“祠祀遍邑中,祷雨辄应”的卢慧与秦朝卢生混淆,或者说那时卢公真仙祀的是秦朝卢生之事实已经深入人心。    卢生、侯生跑来我们邵阳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以卢生的心智、气度与胆识,他是不太会纯粹为生存而躲避的,跑来南方也许正是他一种新的进取,他们始终不忘成仙。卢生乃燕人,侯生为韩客,也不知道他们以前来没来过南方,但他们应该对楚地是不会陌生的。丹药仙草甚至仙人不仅是燕地,也是楚的特产,“禹步”是大禹来南方学习才有的,屈原作品中的仙境仙物仙人应该对他们有所影响,特别是辰砂,更为炼丹者所倚重,也许正是为此,侯生和卢生才来到了湖南。从里耶的文物发现,我们知道秦代的湘西是被秦控制很严的地方,辰砂可能更被秦王朝控制(不然,秦始皇陵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水银),卢生与侯生还可能被通缉,不得不在离辰砂不远的武冈云山隐居起来,以冀获取辰砂。后来也许是安全或寻仙药的原因,比侯公更有智慧和进取心的卢生又来到望云山(《水经注》称“首望山”)并在此寻到仙药成仙。    关于卢生成仙的传说,也可成为卢生具有特殊心智的佐证。有传说说卢生在望云山寻到的仙药叫虫蛀藤,炼丹服食后羽化成仙。为了不至使众生争服成仙造成天堂拥堵,卢公升天前对虫蛀藤封赠偈语:圣人吃了登仙,凡人吃了断肠。这种植物在当地很普遍,后来造成一些人误食断肠而死,也有用之自杀的,因此被称为断肠草。卢生是炼丹者,可能有服丹中毒现象,正如《神雕侠侣》中杨过服食断肠草治病一样,也许对卢生这样的“圣人”还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是一种仙药,不过,多服应该也是有毒的。他服后也许尸体不腐,时人称奇,而目之仙人。听说有一位炎帝也是服断肠草而死的。    隆回望云山和武冈云山确实有她们的出众之处,它们都是当时离闹市最近的平地高起之山,望云山海拔1492米,离邵阳市不算远,春秋鲁哀公时,楚王族白公善就在今邵阳筑“白公城”。望云山脚下三国时吴国置高平县治。云山1372米,其山下武冈也很早就开发,屈原在那里留下遗迹,西汉初年已置县。而离两山更远的地方,虽然有更高的山,但却是猛兽出没的未开发之地。两山山势雄奇、险峭,景色优美。两位真人也许以仙山为满足,但实际上,“有仙则名”,望云山与云山,更要感谢的却应该是两位“真人”,也许,正是从他们开始,望云山与云山才香火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望云山是天下第一仙山系列之四-----仙恋雪峰湖南雪峰山----天下最佳隐居之所卢生到邵阳到望云山来,也许是种巧合。但来雪峰山,却是一种必然。楚国是秦国的天敌,天下人都把破秦的希望寄托于楚国,故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而雪峰山是楚国最大的战略纵深,所以反对秦国的人都喜欢往雪峰山上跑,这个上山避秦(或反秦)的历史从屈原开始。1.        善卷归隐,雪峰山是古今天下第一隐士之山夏、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1世纪),雪峰山地区属南蛮之地,史志称《禹贡》“属荆州”, 荆州即古代九州之一,《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指今湖北南面漳县西之荆山,衡阳即今湖南衡山之阳。古代的荆州没有明确的版图与地界,只是一个笼统的地理称谓,泛指今两湖及其周边各地。尧、舜征伐“三苗”之后,将“三苗”逐驱到了南方各地,而原来的土著南蛮民族则被赶到了更加偏僻的雪峰山深山老林里,这些土著先民,一部分成为后世所称的梅山蛮的先祖。雪峰山中有座大酉山,位于湖南省辰溪县辰阳古城的南面,地处辰水之畔,沅水南岸。是承载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山,自古就有“善卷归隐”“屈子登山”“刘尚平蛮”“诸葛亮屯兵”等历史传说。相传4000多年前,在沅水东南枉渚河口的一座大山上(今常德德山)隐居一位儒雅之士,叫善卷。尧南巡洞庭苍梧时,曾上山拜问善卷先生许多治理天下的大事。先生的侃侃而谈,令尧非常感动与佩服,遂拜善卷为师。尧老了,将位让于舜。舜知善卷为尧之师,欲将位禅让于善卷,善卷婉拒,并从此藏入雪峰深山过着归隐生活,直至仙逝。史料记载:“善卷,枉渚人,帝尧南巡时拜善卷为师,形为一代贤君。尧死后传位于舜,因善卷为尧之师,故欲让贤于善卷,善卷不受。”《广湖南考古略》载:“善卷古贤人,尧北面事之,舜以天下让善卷。卷曰‘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德。予何以天下为哉?’遂入深山莫知其处。”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文学家、哲学家和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中途改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途经辰溪慕名上大酉山祭拜善卷墓和善卷祠。2. 永不低头,雪峰山是古今天下第一不驯之山雪峰山,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与交通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与云雾天候,从而始终成为中原统治势力鞭长莫及之处,进而成为中国蛮族的最后地盘,是古今天下第一不驯之山。先秦时期的梅山蛮族实际上占领了长江以南广阔的地域,因为中原王朝的入侵,尤其是西周以后楚国势力的扩张,迫使南方蛮族的地域不断缩小,最后,他们从资水上游等广阔的地域,退守到具有天然之险的资水中游一个叫做“梅山”的深山老林里。这里山深林密,资水自今邵阳铜柱滩以下险滩不断,号称“七十二险滩”,外界难以深入其中,使他们得以生存下来。并凭借天然险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王国——梅山王国。《宋史》卷四九四《蛮夷传?梅山峒》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其地域约相当于今安化、新化两县与冷水江市全境,及今连源市、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溆铺县等地各一部分。梅山,即雪峰山,是古今天下第一不驯之山。这里的山民,反判意识之强,为中华文化圈内所罕见。这里的梅山王国,是中国境内最后的独立王国。直至明宏治至万历年间,还有新化双林人李再万、李再昊、李廷禄叔侄率未入籍的土著苗瑶峒民,在今新化水车、奉家及隆回、洞口、武冈一带3次造反,官方在湘中重兵“剿苗”,时间长达80余年。3.秦避梅山----雪峰山是始皇帝国胆寒之地雪峰山区域,就是古梅山区域,山高林密,交通不利,加上气候阴寒,常年云遮雾罩,瘴疠横行,总是让初来乍到者吃尽苦头。秦军,汉军,日军,到此莫不狼狈而归。秦朝末年,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农民起义。当时,秦朝的军队可说是一支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庞大军事力量,可这些军队由于征战岭南漠北,都调到外面去了。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中央政府紧急召回在广西灵渠守卫的四十万精锐部队以保卫咸阳。为赶时间,这支军队接到命令后,便抄近路急速赶往咸阳。可是,这支踏遍两广、统一云南、统一福建,平定交趾的标准化部队,因为抄近路,却闯进了梅山山地,结果激怒了梅山蛮人。于是,梅山人马上组织起来对这群入侵者进行抵抗。而抵抗的方式自然不是按华夏战争的规则出牌,而是采用了独特的超限战方式:蜂、蛇,烟、毒,甚至还有窝弓、地弩和陷阱。这支征战四方无敌手的军队吃尽了苦头,大量的士兵被蜂蛰蛇咬,中毒的更是无。等到丢盔卸甲逃到咸阳,已经成了一支重灾民队伍,战斗力丧失殆尽。因此,在某种角度上来讲,秦朝灭亡虽是必然,但在时间的速度上却与梅山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当时这支军队能顺利地通过梅山地区,也许秦朝还能多维持一段时间。这证明,秦帝国并非所向无敌,对雪峰山中这片梅山故土,一直视为畏途。4.梅山避秦,雪峰山中处处都是桃源因为秦避梅山,对雪峰山中这片梅山土地视为畏途,所以这里成了秦王统治能力的薄弱一环,成了天下避秦者的乐园。这就叫先有秦避梅山,后方有梅山避秦。自始皇之后,避秦成为中国人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至陶渊明,终于把避秦思想上升为一个人类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模式----桃源模式。陶公的桃源究竟在何处?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可以肯定,桃源离不开雪峰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武陵郡,汉置,治义陵。在今湖南溆浦县南。后汉移置临远,在今湖南常德县西。”武陵郡治在雪峰山中的溆浦县,发现桃源的渔翁就是一名雪峰山山民。雪峰山一带地形多山间盆地,且常年云遮雾罩,独特的地形与经常性的云雾天候,往往形成独特的“洞天”景观。梅山多峒(洞),源出于此。从地形学意义来看,这一带的是桃源地形即洞天地形最为丰富的地区。这一带很多地方均以峒(洞)为名,如溆浦龙潭被学者认定为瑶族祖地千家峒,溆浦龙潭附近有米粮洞,圭洞,乌毛洞,金石桥镇内有东西两个大水洞。金石桥附近的新化奉家山,更被学者认定为桃源真地,是世界上最正宗的桃源洞。雪峰山,可说步步有仙境,处处是桃源。受中国的地形所限,天底下能够躲避秦王的好地方不多。东有苍茫大海,北有广寒朔漠,西有接天大山。而最重要的,任何逃亡者都解不开一个故土情结,要逃得掉,还要回得来。去日本,往岭南,远离华夏中心,没意思了。唯有楚南的雪峰山是山最高皇帝最远的地方,又是逃亡者还乡最便利的地方。战国七雄之中,楚居华南,素为天下肩负破秦之职责,史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雪峰山是楚南甚至是天下最深的崇林,这里自然成了反秦避秦者的庇护所:不满秦王兼并楚国的屈大夫来了,在雪峰山中的溆浦龙潭一住十余年,留下一批不朽骚词,令雪峰山成为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中国第一骚山。因找不到不死药而下不了台的卢公来了,在望云山修成仙体,留下一个不死传说,创下凡人成仙第一纪录,令雪峰山成就了天下第一仙山。不满始皇焚书的博士伏胜来了,在一个烟雨茫茫的日子把历尽劫波的诸子百家装进了雪峰山上的二酉山洞中,留下一个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故,也令雪峰山成为中华文化的再生之福地。卢公来邵,大唐已有书载。来邵之后,具体何往?当然是邵阳人说了为准,邵阳人说卢公到了望云山,那就是了--------唐朝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六十九(福地)云山,在邵州武冈县,属仙人卢生治之。”大唐天宝十一年(752年),被贬为龙标(今黔阳)县尉的王昌龄登云山,写有《云山春晓》:“苍深翠浅瀑峥潺,岂谓讥秦始爱山,一炬咸阳机冢赤,紫霄巍立晓云间。”说明唐朝人认定卢生、侯生已到邵阳。至于到邵阳之后,具体行踪如何呢?明朝张文解有诗为证《秋日登望云山》:“山北移文不到浓(侬),登临此日许孤筇。欲看空翠无穷处,已踏崚嶒第一峰。岳色分明开眼界,峒云浩渺荡心胸。仙都不改秦时旧,久向卢侯叩隐踪。”,说明卢公到了望云山。“仙都不改秦时旧,久向卢侯叩隐踪”之句,证明望云山是仙都,神仙之都城。也就是说,望云山做为天下第一仙山,在明时已为张文解所认定,只是不为很多人知晓而矣。卢公真仙,首开凡人修成仙体之个案,是古今天下自学成仙第一人,堪称人间第一仙。望云山,是天下第一仙卢公真仙登上仙界的第一级天梯。湘中望云山,真的就是天下第一仙山!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不是搞学术研究的?[/quote]业余乡土研究。
发表于 2012-10-30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学究,翻阅不少典籍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瘦阳 发表于 2012-10-30 20:03 [img]static/image/common/...[/img]
这样的帖子,没呷几担老米是写不出来的。

老米没呷,但在魏源的老家隆回北喝了不少西北风。{:1_1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瘦阳 发表于 2012-10-30 20:07 [img]static/image/common/...[/img]
不得了,比专家还专家。

资料现成的,我不过是做了些整理编排。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瘦阳 发表于 2012-10-30 20:13 [img]static/image/common/...[/img]
是不是也打了好多的秋风?

被秋风所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大邵网 版权所有 法律:邵阳公益律师 合作QQ:857526 业务:182-05277205
苏ICP备2020069906号-4 技术支持:大邵传媒  Powered by Discuz! X3.4 51LA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揭秘环球影城站 “地景”融入度假区
海外搭建平台光影传播文化
中国4艘海警船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遭到日方监视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
抗日爱国人士杜重远:抗日救国我辈之责
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印度紧急采购狙击步枪配发克什米尔 耗资1.5亿美元
【国际锐评】首见美方代表 两国元首引领经贸“加减法”
德云社怒怼艺人信息泄漏 汤唯等明星曾遭电信诈骗
胡春华:拓展东北和俄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合作深度
同受美国打压,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们的节日·元宵|北京大兴首办京南新春文化庙会寻年味
创历史!北汽女排逆转上海挺进决赛
申根签证改革方案进入立法程序在欧盟理事会获批
年俗文化大餐“醉”乡亲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伊朗抓获13名恐怖嫌疑人
李锁:“大家都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距离拍摄大白鲨
“80后”干部逐渐展露头角 他们有何“秘籍”?
闲不住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沈彪采访手记
NBA全明星周末今日看点:三分赛情怀与噱头并存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三个重大意义
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达350亿千瓦时 即将更换燃料棒
洞察号传来最新火星环境测量数据,火星能否移民即将揭晓
西甲:皇马主场1:2赫罗纳遭逆转 拉莫斯染红
小县城的农民工招聘会为何引来沿海企业?
陕西西安雁塔区官网现“奇葩回复” 这三人被处理
亚洲杯受重用 中国哨进FIFA梯队
华为高管亮相达沃斯 承诺允许外国官员参观实验室
男子怀疑妻子出轨想找警察帮忙"捉奸" 结果摊上事
铁总:春运第三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00万人次
台大医院继任院长人选迟迟未定 台大发声明回应
“港独”分子致信特朗普提奇葩要求 他能办到吗?
海南首例供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启程赴广东捐献
回看2018年娱乐圈:有人一夜成名,有人身败名裂
洪秀柱讲“马与驴的故事”,到底有何深意?
美众院再通过支持台湾返世卫提案 台网友:又来要钱
全媒风向 | YouTube更新应用程序中切换视频的方式
以色列空袭加沙多处哈马斯目标,报复之前针对以军的枪击事件
中式台球成“全球最大台球联赛” 扎根非洲坚持走国际化路线
关正文获年度综艺风向人物 《一本好书》用深沉方式与大众沟通
官方发布!安徽这些高速路今年开建
沪公布11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最高罚金10万元
日媒称美雷达难追踪中俄高超音速武器 想用卫星监视
美国还开门吗?参院将对两提案进行关键投票
英雄九天归故乡 中国航天着陆场系统建设成就斐然
美国将向加拿大正式提出引渡孟晚舟 中方回应
北京世园会 我们准备好了
林清玄:在俗世的生活中,书写着出世的超越丨凤凰网评论
起底口红机 成都销售商称“90%都是假货”
财政部:前7月全国财政收入超12万亿 同比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