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29|回复: 19

[世间万象] 趣味百家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1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趣味百家姓(一)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10月09日 10:30    【字体:    】  【 关闭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谭概》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山南县县令的夫人姓伍,平日里很是骄横。一天,伍夫人会见丈失下属官员的妻子。她指着其中的一位问道:“贵姓?”那位女子回答说:“免贵姓陆。”县令夫人听了很不高兴,心想:我男人的官比你男人的大,我才姓“伍”,你倒姓“陆”,想压我一头呀?她又指着另一位女子问:“你姓什么?”那女子不紧不慢地答道:“回县令夫人的话,鄙姓戚。”县令夫人一听,不由怒气冲天,跑到丈夫那里说:“我才姓‘伍’,你下属的妻子却姓‘陆’、姓‘戚’,再问下去,说不定还有姓‘八’、姓‘九’的呢!”
这位县令夫人,因为自己姓“伍”,就不许别人姓“陆”、姓“戚”。虽然有点蛮横无知,但是她所说的姓八姓九在百家姓当中确实有这样的姓,中华民族的百家姓就是这么有趣味。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趣味百家姓。
百家姓中最有趣的姓氏,就是趣味数字姓氏:一二三四五六,让人感觉这哪是姓,姓氏怎么还有姓“一”的呀?其实,经过调查,确确实实有“一”这个姓,不但有一,而且还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以及百、千、万、亿、兆这些姓,并且这些姓现在都有人在用。就说“一”姓吧,在安徽阜阳市就有这个姓,在山东嘉祥县、山西的运城地区也有姓“一”的。
作为姓氏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是不是同数字有关系?专家经过调查,好多实际上同数字没有关系,不是起源于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所谓“趣味”,就是联系起来想的。那么,“一”姓最早起源在什么时候?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介绍说,“一”姓的由来跟南北朝时,鲜卑人的姓氏有关,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以后,将所有的鲜卑族的九十九个姓氏,全部改成汉姓。而‘一’姓就是那时候由“一那篓”氏改过来的。
“‘一’姓最早起源在什么时候?在南北朝时候,鲜卑人有‘一那篓’氏,是三字姓,第一个字就是‘一’,或者写成甲乙丙丁的‘乙’。”
看来,作为姓氏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并不是由于数字而起源的。但是我们现在把它们整个联系起来的话,它们好像就是一组数字。我们单独地看一个姓,就没什么趣味不趣味了,但是把所有的姓宏观组合在一起,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就发现很有意思。
姓氏有一个文化源头,数目姓就是从我们的生活文化里面加以整合提炼出来的,跟大家的日常生活,跟我们的耳闻目睹都有关系。不少朋友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讲的是过去有一个老财主,他有一个傻儿子。老财主姓万,名万百千。他这个儿子长大之后呢,给他清了个教书先生。可是不管怎么教,傻儿子老是学不会。老财主有一天对教书先生说:“你只要把我儿子教会写我这个姓,你的差事就算完成了。”到了第二天,傻儿子吃了饭,没去上学,匆匆地跑到他父亲这儿来了,说:“学会了,学会了,过去啊不是我笨,是我老师那个笔不行。你看写一横,是‘一’;再写一横,‘二’;再写一横,‘三’,这多慢呀!您看我这个笔”说着他从兜里掏出来一个木梳,“这是从我姐姐绣楼上拿来的,看我这个笔”傻儿子把木梳往墨盒里一蘸,“刷”就是一下,“咱们不是姓‘万’吗,快数数吧,你看我这个笔多快呀!”
在姓氏当中,除了数目姓外,数数也能作为姓。姓氏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窦学田先生表示,像第一、第二、第三,历史上也有这种姓存在过。
“这种姓在历史上有,而且典故还能追溯得比较清楚。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秦王朝仅仅保持了十几年,就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再经过楚汉战争,最后取得政权的是刘邦。刘邦夺取政权的时候,他的谋士都是很厉害的,其中一个是娄敬。他曾给刘邦出过一个主意,就是把原来齐国贵族的遗老遗少全部迁徙到汉中地区。当时迁移到汉中地区的人口很多,干是官府就给这些移民编上编号,第一、第二、第三,一直编到第八,共八个家族。因为各个家族里的人丁情况不一样,到后来,有的家族传下来了,有的姓就绝了。‘第一’到‘第八’这些姓氏当中,人丁比较旺盛的是‘第五’。”
窦学田还介绍说,从目前统计来和收集的资料来看,现在“第五”这个姓氏确实存在,在台湾和北京都有这个姓。而“第八”有可能还存在,但是其他的却都消失了。那么这些姓都哪儿去了呢,实际上都改姓了。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双字姓,多数后来都改成单姓了。所以,如今的姓氏以单姓为主,复姓比较少。其实,有不少单姓来自于复姓。
历史上的姓氏确实有意思,除了我们刚才说的数字姓外,像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也是姓氏,这叫方位姓,比如有姓“东方”的,后来就改成单姓“东’了。像东方、东门、包括东宫,这些都是姓。
其实,有不少方位姓来自于双字复姓。比如说“东野”这个姓,山东现在还有,但是多数复姓“东野’的,都改姓“东”了。“东门’这个姓的意思是住在城东边的城墙门附近。“西门”这个姓,现在在上海地区还有。而“南宫”这个姓,现在国内已很少了,但在韩国这个姓还是比较多的,据了解,可能最初来自于中国的南宫姓。河北有一个南宫县,“南宫”就是以县名、地名为姓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刘为民教授介绍说,方位姓除了以地名为姓外,还有一种从古代帝王身边的官职变化而来的,像左姓、右姓。
“古代帝王有两位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这种官职名,以后就渐渐演化成家族的姓氏,姓左或者姓右。左姓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古代有左丘明,近代有左宗棠,抗战时期有八路军的著名将领左权将军。”
这个“左”姓和“右”姓平时我们还能听得到,但姓“上、下”的,好像就很少听说。那么,这个“上”姓是不是由复姓“上官”过渡来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介绍说,上姓本身也有自己单独的渊源,而下姓既有可能是由复姓“下门”简化而来,也有可能是由“夏天”的“夏”简化或误写造成的。
“有关系,但是上姓本身也有自己单独的渊源。据说上姓起源于黄帝时候,当时有上之登这么一个人,是很有名望的贤人,这就是上姓的源头。那姓‘下’呢,是从‘下门’这个复姓过渡来的。但是‘下门’复姓的后代很少很少,而现在‘下’姓虽然人不多,却分布很广。我有点怀疑,这些‘下’姓可能不是全部来自于‘下门’氏,很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于‘夏’姓,是由夏姓简化来的,是后来形成的,也可能是姓氏误写造成的。”
姓氏由误写造成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比如《傅雷家书》的“傅”姓,现在很多人写成“支付”的“付”。其实真正姓“支付”的“付”这个姓的人有,但非常少,而姓“傅雷”的“傅”姓的人却比较多。不过,现在由于书写的简化和误写,这两个渊源不同的姓已混为一谈了。
在姓氏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简化字来简写老祖宗传下来的姓氏。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也曾有过多次的争议。不管怎样,应该说,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不仅属于精神文化,也和人们的自然生态联系在一起。姓氏的发音与书写,是有内在联系的,不能单纯地从简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简写,这样会造成姓氏的混乱。像阎锡山的“阎”这个姓,有不少人简写成“闫”。而事实上“阎”和“闫”是两个不同的姓。
刚才谈了以数字为姓氏和以方位为姓氏的话题,非常有意思。其实还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姓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秋胡戏妻。
传说,古代有个鲁国人秋胡,娶妻三日就出外游历作官,过了三年才回家。快到家门时,他看到一位美貌的女子在路边采桑,那就是他的妻子,可秋胡已经认不出来了。秋胡想调戏她,就要送给她20两黄金。虽然秋胡的妻子也认不出自己的丈夫了,但她没有接受黄金,很庄重地说:“我是有丈夫的人,他外出游学作官已经三年了,我闭门独居,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侮辱。”说罢掉头而去,返回家中。过了一会,秋胡回到了自己家一看,他刚才调戏的女子原来是自己的妻子,心里很是惭愧。秋胡的妻子苦苦等丈夫归来,不料等回来的却是个品行不端之人,一气之下就跳河自杀了。
“秋胡戏妻”是历史上的一个传说故事,据说秋胡是秋姓的始祖,那么这个“秋”姓是不是就叫四季姓?春夏秋冬这四季以及表示时间的时、分、秒这些都能成为姓吗?
其实,“春夏秋冬”这些姓还是很有来头的。战国时楚国很有名的贵公子黄歇,根据封号又被人称为“春申君”。他的后代中有以号为姓的,这就是“春”姓的渊源。至于“夏”姓,那就非常有名了。大禹的后代在夏朝时被称为“夏后氏”,“后”在当时是帝的意思。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曾把大禹的后代封在山东的一个地区。但是其他没有受封的夏禹的后代,后来一律都姓“夏”了。夏姓人口很多,是现在排名第55位的大姓。而冬姓最早是以官名为姓,周朝的时候有专门管理水利的官,叫冬日,其后代就有人以“冬”为姓。
了解完“春夏秋冬”的姓氏由来,是不是觉得我们的中华姓氏文化真是一脉相承、渊远流长。那么,除了春夏秋冬,短一点的时间,时啊、分啊、秒啊,也有姓吗?
根据调查的情况,有“秒”这个姓,但是这个姓的起源还不清楚。而月时分秒也都有姓,不过有些起源不是特别清楚。关于“月”姓,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刘为民教授表示,少数民族傣族姓“月”的比较多。
“月姓大概在傣族里面比较多。按照傣族文化,姓月相当于我们汉族古代弟兄的排行。什么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别称为伯仲叔季。在傣族文化里面,这个傣家的姑娘在没有出嫁生育之前,长女一般的排行都叫月。她的姓名呢,就是她的排行加上她的名,为月某某。月姓好像就是这样来的。年姓大家比较熟悉,清代有一个大将叫年羹尧。所以,姓月的,姓年的还比较常见。”


相关帖子

贡献值排行榜: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百家姓(二)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10月09日 10:31    【字体:    】  【 关闭
如果回溯中国传统文化,像天干地支这些表示纪年的东西也可以作为姓。所以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些姓,都是有的,而且都是现行姓。比如说,子丑寅卯的“子”姓曾经还是国姓呢,商代的国姓就是子姓。如今在山西就有这个姓,而且人数还不少。
子丑寅卯都有姓,那我们对应过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这鼠虎兔马羊猪狗,都有姓吗?
其实,十二生肖也好,动物也好,作为姓氏都是存在的。当人们看到“猪”姓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几年前在进行人口统计的时候,人们就发现河南的一个地区有猪姓。目前知道的至少有三个地方存在猪姓。估计这个“猪”姓同朱元璋的那个“朱”姓,可能关系不大。
除了姓“猪”,姓“狗”的狗姓存在也比较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当时有个人叫“狗未央”。现在“狗”这个姓氏分布得比“猪”姓还多。但是在台湾,人们不姓狗,姓犬。另外像虾、蟹,也是姓。“蟹”姓,是台湾独一的,大陆没有这个姓,也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而姓“虾”,有不少分布在云南弥勒县的彝族中。
姓猪、姓狗、姓虾、姓蟹,从姓氏文化的源头来说,其实并不足为奇。大家都会写家庭的“家”字,这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呢?上面一个宝盖,就是屋顶,底下是个什么字,豕shǐ。豕就是猪。无豕不成家,猪代表富贵。上古的时候,当动物逐渐驯化进入家庭驯养的时候,也正是我们人类从野外游牧逐渐稳定进人文明社会的时候,这时候姓猪,取“有猪成家”的意思那是非常正常的。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结婚时女方的嫁妆,很重要的一项财产就是猪鸡牛羊,仍然有这样的风俗。
十二生肖中的“鼠”姓和刚才说到的“虾”姓一样,主要来自于云南少数民族。傈僳族以鼠作为图腾,但是鼠姓在那边非常少。他们也知道“鼠”不大好听,就变成货物的“货”。在少数民族里,“货”就是耗子的意思。汉族是没有“鼠”这个姓的。而老虎的“虎”,不少民族都作为图腾。这个“虎”姓,咱们平常偶然也能碰上。
十二生肖中狰狞可怖的“蛇”历来被人类所敌视、戒备,那么,有人姓“蛇”吗?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介绍说,有姓“蛇”的,“蛇”姓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由“虫”字演变过来的
“有姓‘蛇’的。蛇姓主要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候,就是由虫字演变过来的。南北朝的时候,后秦的那个姚秦,有个皇后姓蛇。她一家子把持朝政,她的哥哥是一个太守,侄子是武威大将军。这个蛇姓当时在后秦是非常有势力的。”
前面谈到了很多姓氏,方位啊,数字啊,动物啊,都很有趣。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也能成为我们的姓氏。像金银铜铁锡,也是姓氏。
关于金姓的由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刘为民教授介绍说,这个金姓其中有一支跟他刘家还是本家,金家,八百年前跟他刘家还是一家呢。
“这个金姓跟我还是本家,其中有一支说的是汉代刘邦打了天下之后,对那些功臣进行分封、赏赐,其中之一就是赐姓。朋友们可能听说过‘鸿门宴’的故事。在鸿门宴上,刘邦差一点被项羽杀了,多亏项羽的叔父项伯暗中相助,刘邦才化险为夷。后来刘邦登基之后,就赐项伯国姓,赐姓刘。项伯的后代后来迁移到了现在的浙江东部,就是古代的越国。可是不巧,这支刘姓和吴越王钱谬的名讳相犯,为了避讳,刘姓人只好将“刘”字去了那个卯字头,再去了竖刀旁,这个“刘”是繁体字的“劉”,那不就成了“金”字了吗?所以今天浙东地区的金家,八百年前跟我们刘家还是一家呢。”
“金”姓除了改姓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像近代的爱新觉罗氏。“爱新”本意就是金子的意思;“觉罗”是姓。所以“爱新觉罗’就是金子一样的姓。到了民国初期,满族纷纷改姓,在北京地区的爱新觉罗氏大部分都改成金姓,有一部分改成赵姓,还有一部分到台湾以后改成溥姓,溥仪的“溥”。金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差不多排在第七八十位。
我们谈了半天金姓,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胧,它是大姓,那么“银铜铁锡”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经过研究,他发现“铁锡”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郑国和宋国之间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的人的后代就以“铁”或者“锡”为姓。
“‘铁锡’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是郑国和宋国之间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的人的后代就以‘铁’或者‘锡’为姓。铁姓的后裔后来往江浙一带迁移。现在浙江的铁姓是比较多的。银姓的人数不多。这个姓主要来自于金国的大将完颜银术。他姓完颜,但他的后代有一支就姓银了。银姓现在在广西一带比较多。”
百家姓中除了金银铜铁锡之外,军师旅团营,军队的整个编制的名称,也都是有趣的姓。像“旅”姓最初和“吕”姓是一家,同音分族,后来改姓“旅”了。
百家姓当中,除了“军师旅团营”等是“军旅姓”外,像“兵”、“帅”、“班”都是姓,东汉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谈到“军旅姓”,自然而然地我们就能想到其实姓氏的更迭和战争还是息急相关的,下面一起来了解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牧野之战。
话说商朝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由于商纣王帝辛荒淫暴虐,致使民众怨声载道,政权摇摇欲坠。而在这时,地处渭水、泾水流域的姬姓周族部落慢慢强大起来。周族的首领文王姬昌在军事家姜尚的辅佐下先后灭掉了今天陕西、山西境内的一些部落,逐步形成了对商王朝的进逼之势。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加紧了灭商的准备。大约在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亲率三百辆兵车和四万多精兵,展开了对商王朝的决战。西周大军在孟津渡口与一些诸侯国军队会合,举行了誓师大会。周武王历数了商纣王的种种罪行,表示要吊民伐罪,推翻商王朝的残暴统治。
这年一月,讨伐商纣王的大军进抵商朝国都朝歌的近郊牧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淇县一带。商纣王慌忙调集少数贵族军队和大量奴隶、战俘共七十万人开赴牧野,展开殊死决战。由于失道寡助,强迫参战的奴隶在阵前纷纷倒戈,致使商军大败,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逃回国都,在鹿台自焚而死。这样,统治中原六百多年的商王朝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奴隶制国家,即西周王朝。
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次战役推翻了腐朽残暴的商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一场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了,周朝建立了。那么,朝代名是不是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姓氏?答案是当然可以了,实际上各个朝代的名称本身就是姓氏。另外,在行政区划里面省市郡县的名称,也都可以成为姓。有的姓还是很有历史的,比如说州姓,但是州姓的后代很少很少。还有市姓,“市”是西周时候专门管理市场的官,他的后代就以“市”为姓。
说到以地名为姓,其实有一些地名最初是作为复姓出现的,像邯郸、唐山、商丘、涂山、长兴。说到“长兴”这个姓,浙江北部有一个长兴县。在南北朝的时候,长兴氏改姓为“兴”。现在姓兴的人,浙江地区比较多,实际上是来自于长兴氏。
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里面有一位大侠叫令狐冲。“令狐”是复姓也是地名。春秋时晋国,就是现在的山西临猗的西边,当时就是“令狐”的所在地。秦晋两国在这个地方还打过几次大仗。后来“令狐”就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复姓。 “令狐”这个姓在贵州比较多。唐朝时,有一个叫令狐正的将军进军到贵州,以后就留在当地。他的后代把“令狐”这两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合在一起,变成一个“上令下狐”的字了,念leng,也有念ling、念hu的。
其实,把复姓两个字变成一个字,也是姓氏的一种发展,发展多样化是中国姓氏的一种特点。没有这种变化,姓氏就不会多样。比如,还有一个姓,就是把岳飞的“岳”,上下两个字颠倒以后新造的字。上面一个“山”字,下面一个“丘”字,这个字念ya。这个字也是姓。安徽郭阳县有一个村子姓这个姓。他们都说自己是岳飞的后代,当年为避祸改的姓,表示不忘先祖的根源。
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能够作为姓氏,无论是我们传留下来的文化,还是我们的一些属相,都可以成为姓氏。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身边的一些东西,像茶具,像笔墨纸砚,这些也都可以成为姓氏。比如“纸”姓,是大禹的后人,由姒sì姓改成纸姓。
日常用品可以作为姓氏,人的身体器官也可以成为姓氏。比如姓“鼻”和姓“耳”。姓“耳”的在历史上还是大名鼎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的名字叫李耳。后人为了攀附这位伟大的人物,就有人以“耳”为姓,以姓“耳”为荣。
除了“鼻”和姓“耳”外,还有人姓“牙”,牙齿的“牙”。牙姓有两个起源:一是西周的时候有一个大司徒叫君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还有就是姜子牙的后代也有一支姓牙,但这些都是传说,还没有经过历史考证。现在大家了解到的“牙”姓的信息,几乎都是少数民族的。云南、广西、贵州有一部分姓牙的,这些牙姓同汉族的牙姓是不是同一个渊源,这就很难说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开门七件事,这些也能成为我们的姓氏。比如“米”姓,这个太常见的姓了,柴姓更是赫赫有名。而“醋”也是个姓。有醋就有酸,“酸”姓,在台湾的桃源县就有这个姓。
而“茶”这个姓有一段历史。它是从“荼”姓来的,字形变了,读音也变了。而“荼”姓和“屠”姓是同一个姓源。荼姓现在还有。
趣味百家姓,确实非常趣味。据说还有姓“舅”的,母舅的“舅”,这个姓最初真的是同舅舅有关系的。春秋战国时,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了19年,历尽艰难。他的舅舅狐偃为成就他的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立下了很多功劳。狐偃字子犯,所以晋文公上台以后就尊称他“舅犯”。狐偃的后代有人就以“舅”为姓,认为很光荣。这个姓现在还有。
通过上面的了解,您是不是觉得生活百味都融在我们的姓氏文化当中了?现在人们不仅是从姓氏的起源来研究它,有人已经把姓氏的研究上升到自然科学的一个角度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要研究姓氏呢?我们认为姓氏的遗传方式,跟生物学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如果是一样的话,那么对自然科学来说是有价值的。从姓氏趣谈来说,比如说‘遗传基因’这个生物学的术语和‘优胜劣汰’这种自然规律,这八个字都是姓氏。”
从一二三四五谈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形形色色的百家姓,每一个都可以衍生出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的百家姓。让我们感觉到韵味无穷,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百年前是一家(一)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09月17日 09:31    【字体:    】  【 关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两个陌生的朋友见面,第一句肯定会这样说:“您贵姓啊?”如果这个朋友姓王的话,他一定会这样回答:“免贵姓王。”偏巧这个问话的朋友也姓王的话,那么两个人的亲情感便会油然而生,可能还会再说一句:“我们俩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啊!”其实这只是一句客套话,从“百家姓”而言,两个姓氏相同的人,五百年前未必真的就是一家人。比如在古代,姓氏首先有贵贱之分。
关于“贵姓”故事,还有一个由此引起的小误会。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很严肃的一个时代,一个很严肃的单位,一个很严肃的同志,给下级单位要调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他拿起电话来:“喂,你贵姓啊?”对方说:“免贵姓‘贵’。”
“什么啊?”
“免贵姓‘贵’。”
“哪个贵?桂花的‘桂’?”
“不对。我是免贵姓‘贵’的‘贵’。”
“你严肃一点好不好?”
“我真的就是姓‘贵’。”
打电话的这个人很生气,把电话挂了。然后他就给这个下级单位的领导打电话:“你们那有个同志那么不严肃,我有一个严肃的问题要问他,我问他:‘贵姓?’他说:‘我姓免贵姓贵的贵。’你说有这种‘贵’吗?我只知道有桂花的‘桂’。”
那么,这个“贵”姓的“贵”到底是不是姓呢?其实,不但有这个“贵”姓,还有那个“桂”姓。
我们平常讲“贵姓”,这个意思实际是对别人的尊称。但在古代,姓氏确实是有贵和贱之别的。大家知道这个“姓”字现在怎么写,是一个“女”字一个“生”字。这个“姓”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姓氏来源。姓氏是血缘家族的一种标志,是一个群团的标志。在姓氏最早形成的时候,大约是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用部族女首领的“姓氏”来作为自己部族的代称,所以很多的姓里面,都带有“女”字,譬如像姬姓、姜姓、姚姓、姒sì姓、妫guī姓等等。很长一段时期,“姓”只是贵族特有的,远古时期的姓很少,“氏”是“姓”以下分出来的,是“姓”的分支,后世就把姓氏连了起来。
历史学博士赵艳霞认为在古代,姓是用来区别婚姻,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姓以别婚姻,氏来别贵贱’,一看你姓什么就知道你是哪个族的,彼此将来能不能结婚;‘氏’来别贵贱,就是一看你的‘氏’是什么,就知道你的出身是高贵还是贫贱。上古时姓氏分得很清楚,只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认为那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期,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制度已经都改变了,包括姓氏方面也是有所变革的,那就是姓氏合一了,从此以后姓氏就不再分了。”
大家知道古代选官有个科举制度,而在科举制度之前是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呢?是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为什么制定,怎么样制定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贵族的统治地位。皇帝任命了一些“中正”,“中正”的任务就是调查各个姓氏的来历,分别贵贱把他们排成等级,高等级的可以当官,低等级的当不了官,所以当时就是“上品无寒门”。
这种以姓氏贵贱以及家族出身来选拔官员的办法,到唐朝初年还是这样。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也编了一个士族谱,他把陇西集团的姓氏抬高了,就是要巩固陇西集团的地位。姓氏在古代确实有贵和贱之分,现在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面人很大程度上要受政治来左右,特别是王公贵族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过去常说的“秦晋之好”,实际上就是贵族之间的通婚,他们通过婚姻在政治上结成联盟了,所以古代的贵族,他们和哪些人去结婚,是有着政治的选择和政治上的考虑的。
百家姓中很多姓氏都是从祖先来的,而且这个“姓”是在原始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存能力很低,这一个族一个群要是没有及时生育下一代,就有可能灭绝。那时婴幼儿死亡率很高,人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可能由于种种的天灾人祸或者是疾病而夭折。因此及时生育下一代,对一个族群能不能延续下来是很重要的。最早的那些姓很多都带女字旁,也是和出生生育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来谈谈古代关于姓氏起源的传说。周朝的祖先姓姬,为什么姓姬呢?传说周族的一个女性祖先叫姜源,姜源无意中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结果就怀孕了。可能那时候人们不懂得人是怎么受孕的,怀孕了,就觉得是有什么特殊的事发生了。姜源踩了巨人的脚印了,怀孕了,以后生下来弃,弃又叫后樱,是周族的一位重要始祖,这以后周族就以“姬”为姓。这个“姬”字一边是个“女”字旁,另一边在过去的象形文字里面就是一个脚印。商朝的国姓是“子”姓。商部落为什么姓子呢,和女性又有什么关系呢?也有一个传说。传说商族一个祖先的妈妈偶然吃了燕子下的蛋,后来怀孕了,生了商族的祖先。“蛋”古语里又念作“子”,我们有的地方现在还把鸡蛋叫鸡子,所以商部落的传人就这样姓了子。
说到周朝,还有一个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大约三千年前,周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周武王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周成王继承了王位。这时的周成王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天,他和三弟叔虞做游戏,把一片桐叶递给叔虞,然后随随便便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给你,封你为侯。”他没想到,这句话被史官听到了,史官记下了它,并且上奏说:“你是天子,天子无戏言,应该分封叔虞。”成王无奈,只得把叫做“唐”的地方分封给叔虞,于是人们便称叔虞为“唐叔虞”。当年的唐就在今天的山西曲沃一带。这就是有名的“桐叶封弟”故事。
后来,叔虞的儿子燮文又被封于晋,成为晋的开国君主。燮文传至晋武公时有两个儿子,长子诡诸继位成为晋献公,次子伯侨被封于杨,称为杨侯,后来成为杨姓的始祖。
周姓是我国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今天的北京、河北、山东、江西、广西、贵州、云南、河南等省都有所见。汉、满、蒙、回、藏苗、瑶彝、朝鲜、壮、黎、白、水、土家、锡伯、布依、纳西、仡(ge)佬(lao)等民族也有周姓,可以说周姓遍布全国。
周朝的天子姓姬,周天子的后代怎么又姓周了呢?其实,这是东周末年,周王朝被秦国灭掉,周王室的后代为了不忘故国,便改姬姓为周姓,从而成为周姓人,这样便有了周姓。
当然周姓还有其他来源。如有一支相传出自黄帝时的大将周昌,另一支出自商代太史周衽rèn,还有几支出自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但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在目前所知的周姓十大来源中,最为重要的四支都与姬姓和周朝有关,也就是说,出自姬姓和周朝王室之后的周姓人应是当今周姓人的主体。
说到姓氏的起源,那么百家姓当初得姓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毛佩琦教授认为有来源于居住地名、家中排行和担任职务以及职业等几种原因。
“有的来源于居住地的地名,有的是因为他担任的职务,有的因为他在家里的排行等等。在周朝时期分了很多诸侯,有鲁有卫,有晋有秦。这些诸侯国的名称后来有的就变成姓氏了。还有的是因为居住的地方,居住在城边上的人,可能就姓郭,大概城东边的人就叫东郭,城南边就叫南郭。大家都知道,有什么东郭先生南郭先生。还有因为居住在城池或者是水塘旁边,就姓池。这些都是因为地名而得姓。还有担任的职衔,是王是公是侯是伯,这些也成为姓。再有就是在家里的排行和在氏族里面的排行,如伯仲叔季,这也成为姓氏。总之姓氏的来源很复杂。由于职业的原因而得来的姓,比如说有姓巫的有姓卜的有姓陶的,姓陶的他做陶器,姓巫的他可能原来是个巫师。现在大家对巫师可能有种歧视,然而古代的巫师可是社会地位很高的,他们掌握着文化,掌握着人和神的沟通。卜,就是算卦的,但不是街头上算卦的,那种算卦的可能是给皇帝、给国家算,预测这个仗该不该打,这条河该不该挖,这个工程该不该建等等。卜巫陶这些都是以职业的名称来作为姓氏的。”
在古龙小说里面有一个英雄人物,叫西门吹雪,听听那个名字,就觉得侠气十足,感觉真是不得了,大侠。其实“西门’这个姓,来源于古代在城西门,以地名来作姓。但是以地名为氏,不是说谁在那儿都可以以“西门”为氏。据有关资料,住在西门或住在什么南郭北郭的是一些公族士大夫,还是有相当身份和地位的,他们的家族也必然是以这个“氏”为自豪的。
除了根据地名、职业特点作为姓的来源外,历史学家毛佩琦教授认为皇帝赐姓也是得姓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原来姓马叫马和,明成祖发动的靖难之役,当时在河北郑村坝打仗,皇帝非常喜欢一匹马在战场上死掉了,那么皇帝为了纪念这匹马,说宝马战死的这个地名叫“郑”,就是郑村坝,于是就把“郑”这个姓送给了马和。这样马和就改名成了郑和。
另外,毛佩琦教授还介绍了明朝皇帝不仅以地名赐姓,还曾经赐国姓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比如郑成功。
“明朝的皇帝还曾经赐其他的姓,比如说赐国姓。同样是姓郑的,明清之际有一个郑成功,他收复了台湾,是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郑成功在唐王南明小朝廷的时候,被赐予国姓,姓‘朱’,叫朱成功。所以后来大家就称他为国姓爷,称他的军队就叫国姓军。郑成功发行的货币,货币的一面有一个花押,是郑成功手书的几个字,就写的是‘朱成功’。朱是国姓,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就是表示对他非常尊重。皇帝看中了他,把他作为东南的砥柱,作为恢复明朝江山的一个重要的依靠,所以把国姓赐给他。”
不仅皇帝可能赐姓给别人,有时候地方掌政者,他掌握很大权力的时候,他也给别人来送姓,或者强加给别人一个姓。明朝时南方的少数民族有时候发生叛乱,政府就派官兵镇压。镇压了以后,当地官员就强迫一些少数民族姓什么姓,所以少数民族的姓氏和汉族是有所不同的。现在大家知道有姓刀的,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就姓刀。还有姓怕的、姓剁的,刀怕剁嘛。为什么镇压,就是让你怕,让你想到官军曾经镇压过你,让你知道再也不要造反。但是这种姓在历史上产生的时候带有民族歧视。现在不管姓什么姓氏,都是一律平等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由此看来,看来中国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即使姓氏相同,也未必五百年前就是一家。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百年前是一家(二)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09月24日 10:09    【字体:    】  【 关闭
中国古代姓氏的得姓来源有以居住地为姓的,像春秋时齐国、郑国的士大夫居住在都城的西门,后代便以西门为姓。有以职业为姓的,比如上官氏出自战国时楚国的子兰出任上官大夫之职,其后代便以上官为姓。还有以山河名为姓的,如,黄帝——本姓公孙因生于姬水之滨,改姓姬。
另外,还有来自祖先名号的姓,如,孔姓。孔姓有几个来源,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时宋国的孔父嘉。孔父嘉字孔父,名嘉。他的后代为了避祸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改姓“孔”。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是孔父嘉的七世孙。
孔子,人称“至圣先师”,可谓名垂今古,妇孺皆知。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当过鲁国的邹邑大夫,母亲叫颜征在。孔子一生好学不倦,曾问礼于老子,跟苌cháng弘学乐,跟师襄学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从政,到51岁时开始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后来又当掌管刑法的大司寇,56岁时又代理宰相,把鲁国治理得井然有序。后来,齐国怕鲁国强大,便用美人计腐蚀鲁国的执政者。孔子劝谏无效,便挂冠而去,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直到68岁时才返回鲁国,从事教育和整理古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最著名的有72人。后来,他的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一直受到尊崇。
在素有“东方圣城”之称的山东省曲阜市,有纪念孔子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举世闻名。
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种得姓来源之外,其实还有以动物为姓的。历史学博士赵艳霞认为,在古人以动物为姓和古代原始人的那种原始崇拜有一定关系。
“以动物为姓的很多,人们往往把以动物为姓和图腾崇拜联系起来。比如说‘熊’姓,就是以动物为姓,并且和古代原始人的那种原始崇拜有一定关系。那时候因为人类对自然界了解得太少,生存能力很低,自然界很多现象人们都觉得很可怕,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觉得很神秘,觉得自然的那种力量是人类没法控制的,相反自己受自然界的控制。那么原始人就认为有很多非人力可及的那种力量主宰着自己,具体到自己这一个族,这一个族是继续生存下去还是会灭绝,常常认为是和一种非自然的东西有关系的。有时候可能这个族最后就剩了几个人了,活不下去了,眼看要灭绝了,结果突如其来,发现了一种动物,他们吃了那种动物就活下来了。他们就认为那种动物和他们有神秘的关系,或者是天意,这样他们认为自己的族和动物,或者和某种特殊的东西有神秘的关系,于是慢慢地就形成一种崇拜,然后就把那种东西作为自己的部落、部族的一个象征,或者作为部族的名称,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图腾,以某种动物、植物或某种事物来作为图腾的形象。”
说到以动物为内容入主姓氏,有一个特殊的姓氏,就是“龙”。龙这种动物,好像咱们生活中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十二生肖里除了龙,其他的都是有实物的,惟独这个龙不是。那么,龙是不是作为一种图腾或者什么象征意义而存在的?
其实,龙也是和那种图腾崇拜或者原始崇拜有关系的。在甲骨文里就有“龙”这个字,是象形的,是一种飞腾的形象。龙具有很多动物的长处和优点。比如说它的嘴,有时候是牛嘴;它的脚,是鹿脚;它的爪子,是鹰爪;它的身上还有鳞,是鱼鳞;身子又像蛇身,尾巴是鱼尾巴。这样它集各种优点为一身。传说中它有很多其他动物没有的本领,能上天入地,能腾云驾雾,能深入到深水潭里面,所以人们认为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东西,最后对它也形成一种崇拜,形成一种类似图腾崇拜的崇拜。
据说龙有四种:有鳞的称蛟龙,有翅膀的称鹰龙,有角的称虬龙,无角的称螭龙(螭ch)。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据后人研究,龙的九个儿子分别是:赑屃(bìxì),螭吻(chiwen)、椒图、蒲牢、嘲风、囚牛、睚眦(yazi),狻猊(suanni)、(虫+八、虫+夏)(baxia)。赑屃喜欢负重,让它驮石碑;螭吻也称鸱吻chīwěn,喜东张西望,被当作建筑物屋脊上的兽头;椒图多用在门环上,是防卫的标志;蒲牢喜欢吼叫,被人安置在大钟的提梁上;囚牛喜欢音乐,人们把它的形象刻在古琴头上;睚眦心胸狭窄,一点小事都要报复,有“睚眦必报”的成语,人们把它的形象刻在宝剑刀柄上;狻猊喜欢烟火,多刻在香炉、佛座上;(虫+八、虫+夏)(baxia)喜欢水,人们把它的形象刻在石桥的望柱上。除以上九子外,还有人们所说的恐龙,这是真实存在过的动物,与我们上边所说的龙不是一回事。龙既是神物,人们把它当作氏族的保护神,也就是图腾,当然就不奇怪了。
相传,龙是黄帝统一天下后,用各部落的图腾创造出的一种新图腾。《史记》说黄帝乘龙升天,龙又成了神兽。后来,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也成了龙的传人。
关于姓氏的来源,当初形成姓的时候,不管大姓也好,小姓也好,其实都有很多的故事。
历史学博士赵艳霞介绍自己的赵姓其实是一个以地名为姓的例子。
“我这个赵姓,在周穆王的时候,给周穆王赶车的人和周穆王关系特别好。他带着周穆王,也就是周天子,往西边去,到很远的地方去巡游,成为一种传奇。这个赶车的人叫造父。后来周穆工把造父封在赵那个地方。从此以后造父的传人就以那个“赵”为姓,这可以说是以地名为姓的一个例子。”
说到姓氏的传奇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毛佩琦教授介绍说,自己的毛姓实际上是一个古姓,是周朝的姬姓之后。不过,他说姓毛的人不一定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子。
“毛姓数量不很多。这个毛姓实际上是一个古姓,是姬姓之后,周朝的姬姓之后。周朝时周文王封他的第六个孩子到毛地,这个毛地,在今天陕西的岐山和扶风之间。分封到毛地的这批人就姓毛,这是毛姓的来源。但是也不能说姓毛的人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子,要说五百年前一家子的话有一点悬,为什么?据有些材料记载,‘五胡乱华’的时候,所谓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民族,其中有一个氏族的首领也姓毛,所以这个毛姓也有不同的来源,当然毛姓的来源要比其他的姓的来源相对简单的多。”
刚才我们谈到孔姓的来源很有意思,另外,我们常说的“孔孟”的孟,这个孟姓也特别有一种说法。
其实,孟这个姓,属于以排行为姓。古代的排行不是说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而是说伯仲叔季。老大是伯,也叫孟,一看他的名字里面有个孟或者有个伯,肯定知道他是老大。老二叫仲,老三叫叔。那么这个孟子的孟就肯定和过去那种排行有关系,而且孟姓的那个祖先肯定还是一个老大。
孟姓因为出了亚圣孟子而声名远播,但是孟姓的始祖却不是孟子。历史上第一个姓孟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庆父,山东邹县孟府保存的孟子家谱中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庆父是什么样的人呢?说来话长。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后,便开始大封诸侯,把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分封在鲁,建立了鲁国。鲁国君主的职位传到鲁桓公时,他的儿子庆父因为排行第二,所以姓仲孙氏。桓公死后,庆父的弟弟当了国君,就是鲁庄公,庆父开始辅政。由于政见不同,庆父后来离开了鲁国,到了莒(ju)国安身,隐姓埋名,将仲孙氏改为孟孙氏,他的子孙就以孟孙作为复姓,后来又简化为单姓孟。
在庆父的后代中,后来出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孟子。孟子是战国中期人,生在鲁国邹邑,就是今天的山东邹县。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法先王”,行仁政,认为人性都是善良的。他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被编成《孟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们常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不一定是一家。比如,你姓王,某一个人也姓王,同样一个王,可能是来自很多的方面。比如赐姓的原因,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本来就姓马。另外,大家知道,和北宋同时代的有个西夏王朝,它的创建人名叫元昊。元昊他们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和唐朝对抗,但是后来归降唐朝,元昊这个家族就被唐朝皇帝赐姓李,后来他的孩子叫李继谦。这个李姓有很多是赐姓的。
对于姓氏来源的不同,历史学博士赵艳霞认为,这可以看出姓氏之间的身份地位,也可以区分贵贱。
“比如说贵族过去很重视门第,是不是都是一样的身份,一样的家庭背景,对于区分贵贱是很重要的,关于这方面,古人在一个同姓之间,其实是同氏之间,进行再区分。再区分就是用郡望,用郡望来区分。不同的地方的姓,就有不同的身份。所以过去一讲什么什么氏,比如说王氏怎么怎么,刘氏怎么怎么,前面还加一个地名,那就是郡望,用郡望来表明身份。”
其实,贵族不永远是贵族,过去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你家很富很贵,五代以后也就完了。所以有时候这个贵族不是说永远是贵族,而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变化。但是一个人,在他谈论他的姓氏的时候,特别是有些人希望出名,他有了一点钱了,或者有一点地位了,他要修家谱了,他就要把自己的血统说得很高贵,他就要找古代的一个什么达官贵人或者有名的姓氏来攀附一下。所以现在看家谱,看祖谱,一看他这个刘、这个张是从哪儿来的,从哪儿迁徙的,他们家出过多少大官,出过多少贵人,然后又怎么样怎么样传到他这一代,这些东西有可信的,有不可信的。
朱元璋的出身大家都知道,是一个贫苦农民,一个游方僧,最后当了皇帝。朱元璋的父母死的时候,没有棺材,连埋葬父母的地,都是向别人求来的。朱元璋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朱姓的系统是怎么传下来的,他当皇帝以后就请了很多人给他修家谱。修谱的人找来找去,宋朝有一位朱熹,是大学问家,是大官僚,但又找不到根据。于是修谱的人想:干脆把皇上的祖先说成朱熹吧!恰巧这时朱熹的老家来了一个小官吏,来朝廷汇报工作,也姓朱。朱元璋便把他叫来问他:“你是不是朱熹的族裔?”那个小官胆小,就老实回答说:“我与朱熹同姓,但不同宗。”朱元璋见一个县里的小官尚且不肯冒认名人,自己是堂堂皇帝,地位要比朱熹高贵的多,于是作罢。最后,朱元璋不回避自己卑微的出身,并且把自己贫苦生活的经历,写在他的皇陵碑上。
中国的姓氏来源特别复杂,而我们的邻国日本人就没那么多姓。日本人的姓好像都是跟山川地理紧密相连,曾经有一种传说,日本人古代打仗,士兵早晨操练,要排队,日本人叫大郎的特别多,一点名,好家伙站出好几个大郎来。
“你哪儿的?
“我们那个村叫渡边。”
“那么你就叫渡边大郎。”
“你呢?
“我们那个城市叫田中。”
“那你叫田中大郎。”
“你呢?
“我们那儿有一个井上村。”
“好了,你就叫井上大郎。”
确实,日本人的姓氏形成得很晚,日本人为了区别各地不同的门第、不同的来源,在很晚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的姓。
同姓,在我们国内,大家不觉得有什么不得了,往往到了某一个特殊的地点,比如说出国了,在国外在海外,那个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
据说,二十多年前中国纪录片协会主席陈汉元组织了一个团访问欧洲。那时候东德西德还没合并统一,访问团在西德的一个华人开的饭馆里吃饭,那顿饭大概得花两百马克。因为都是中国人,饭馆的老板出来了,给大家敬敬酒,问:
“你籍贯是哪儿的?”
“我是温州的。”
“温州的?您贵姓?”
“免贵姓陈。”
结果饭馆老板和陈汉元不仅是同乡还是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老板马上给伙计讲:加菜!加的菜比原来要的菜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最后老板还宣布这一餐免费。
确实,同一个姓氏在海外就显得非常的珍贵。虽然是不同姓氏,或者是相同姓氏不在一地,大家都是同胞,都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人很重视姓氏,姓氏实际上现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代号了。很简单,过去的尊卑观念,过去什么同姓不婚这个限制,在现在意义的姓氏上都已经淡化了。可是为什么大家还在重视姓氏呢,特别是要回老家拜拜祖?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毛佩琦教授认为,这种心理其实是认祖归宗,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不忘根不忘本。
“山西洪洞县有一个大槐树,很多人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看看这个姓氏,一查,张王李赵全有。人们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是什么认祖归宗,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不忘根不忘本。这一点特别反映在海外华人的身上,反映在我们的香港澳门台湾同胞身上。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祖国大陆失去了联系,因为政治的原因,但是他们想着祖国,想着家乡。他们在海外,把同姓的人联系起来,这些人联系起来以后,就想到自己的根,想到自己的乡土。”
说到寻根、不忘本,不只是中国人有,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地方都有同样的现象,包括美国黑人。1976年,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写的《根》一书,轰动世界文坛,获得了美国普立兹文学奖。小说描写美国黑人祖先被阿拉伯奴隶贩子从非洲西部掠运到美洲,其子孙历尽千辛万苦寻找自己的祖根。这本书在台湾流行后,激起了台湾同胞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股寻“根”追“源”的热潮。
人们在河南、山西的一些地方经常看到一些台湾来的寻根团,有时候在姓氏墙上,他们很虔诚地按照那个姓一个一个去找。他们那种心理,那种对自己祖先的姓氏寻找的专心,让人看了非常感动的。
我们现在讲爱国讲爱民族,其实国家民族不是虚的,是非常具体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家可能就是一棵树,他的家可能是一口井,他的家可能是一座老房子,他的家可能是几个朋友,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血统。血统靠什么来体现?就是姓氏,就是亲情。所以很多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你离开中国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爱国,你的国是什么。你突然踏到美国国土了,一看他们都是蓝眼睛黄头发的,我的家在什么地方,我的血统在哪儿,这个时候民族的概念、国家的概念就在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
不是有一首流行歌曲是这样唱的: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一年过了一年
碍一生只为这一天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姓氏话炎黄(一)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09月07日 10:45    【字体:    】  【 关闭
炎黄二帝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他们所领导的部落集团及其后代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现在的中国人都自诩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公认他们是中华人文始祖。
在上古时代,除炎黄二帝之外,历代相传的氏族首领还有女祸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像炎黄二帝那样获得广泛认同,人们仍然自称是炎黄子孙。如今,如果提到炎黄,人们想到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厉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山河故土,炎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众多姓氏,相传也都与炎黄二帝有关。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只要起一个头,只要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能够把这些看似没有实际文意的语句,像歌谣一样地背下来,或长或短,或漏或全,但是最终大家都会会心地一笑。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心地里,我们都骄傲地明白,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蕴涵着流芳百世的中华根基文化。平时我们的名字呢,可以自己随便取,但是姓氏绝对不能随便挑。所以这个姓氏文化,在我们的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有多少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的姓氏文化。
其实呢,我们的姓氏是关乎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个问题。那么,流传很久的百家姓里面,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呢?有说102个的和6000多个的,这差距很大啊!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少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先生认为,现在的百家姓已经过了几次流变,发展到现在已经很难准确统计。“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姓有4000多种,比较常用的有3000多种,比较集中的有19种。”
确实,“百家姓”历史发展非常悠久。最初起源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太多,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壮大发展,历史朝代的变迁,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数量每个时代都不一样,正如胡小伟先生所说的,百家言其多也,多到什么程度,那各个时代都不一样。
《百家姓》,其实它是一种姓氏书。从中国的历史看,研究姓氏和编纂姓氏书的历史其实很久远。比如最早的在战国末,赵人就编了《世本》,则是我们最早的姓氏书。最早的姓氏书都是官方修撰的,后来才民间化。社会化、民间化了以后,姓氏的数目就更没有一个规定了,因此就有很多种说法。
《百家姓》流传到今天,不仅以书的形式存在,其实它还有曲子,还能演唱。
实际上根据文献记载,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词里面就曾经说过,《百家姓》从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发蒙读物了。蒙学里面的这种吟诵,是原来教孩子识字的一个方法,这是一个基础,也是一种复合记忆。
姓氏其实不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各个国家都有,各个民族也都具有。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姓氏相比,就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人和中国人一见面,首先得问姓。贵姓?比如免贵姓张。然后问:宝号?三,张三儿。是先从姓问起。要是外国人,以英语国家为例。他问你:What is your name? 他先问你的名。他甚至不一定问你的姓。所以这里边其实体现了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说中国人很看重姓。因为在《说文》里面说这姓呢,人所生也。就是说代表你的血统。根据《通鉴·外记》记载,姓是“统其祖考之所自出”,就是说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这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从哪儿来的。所以中国人重视姓氏,实际上很重视群体文化。比如,牛津英汉双解辞典,英国人解释他的名儿,叫First name,就是姓名里头第一个名儿。咱们认为他姓的,比如西方最大的姓叫约翰逊,它就是Last name,就是最后一个名。它就没有把姓和名分那么清楚。比较讲究一点儿的说法,就是把Last name解释成一个家族共同的名儿,但它还是name。西方的语言里面没有一个单独叫做“姓”的,都是name。唯一和中国相近的,它就说它是一个血缘线,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呢,和中国的姓以及对姓的看法是相似的。
西方人对名字的重点来讲,比较强调个体,它代表一种个体文化。而中国作为一种宗族社会,姓氏有很悠久的传统。比如说,这一家子兄弟姐妹几个都考上大学,人们往往会这么说:瞧人家老刘家!不说是瞧那个老二老三。他不讲个体,他强调姓氏。
中国人的群体,一个姓代表着一家子,所以比较讲究什么光宗耀祖,光先誉后,都是希望自己家族里面出一点贤子孙,或者是好前辈。历史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乾隆十九年有个进士,叫秦大士,据说就是秦桧的后代。他到杭州的时候,当地的生员为了羞辱他,迎接状元的酒宴,就摆在岳庙里头,那里面跪着秦桧啊。秦大士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他这个人很聪明,当时写了副对联,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据说他这支还真改姓了,改为岑了。广西巡抚岑煊怀据说就是他的后人。因此,可以说姓氏就是一个群体文化的符号,等于就是一个族徽,是我们这一个姓的符号。所以它也激励子弟后人应该踏实做人,做好人,爱惜自己的名誉。
其实我们常说的姓氏是连在一块的,但是在战国以前,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三代姓氏不同”,就是说“姓”是“因生而得”的,代表一种母系的承递的脉络。“姓”常常出现在女子的名字中间,比如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些铭文当中就能看到。而“氏”则是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说是“因土而名”,它有很多起源,比如以国、以夷、以地等,都是因为地方或者职务有一种地缘的特点。它一般出现在男子的姓名中。
姓与氏的不同概念,到了战国以后“姓”就消失了,而战国以后人们所提到的“姓”,其实是战国以前的“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先生以自己的 “胡”姓为例子做了说明,他说自古“胡陈一家”,陈就是氏,胡就是姓。。
在先秦时期,那时候的姓,一直都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就像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只有武士和贵族才有姓,像什么西门侍,什么左右卫太郎之类的,一般人是没有姓的。
所以,百家姓的“姓”仔细琢磨还是挺有意思的。就像很多人常说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实际上包含着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生思考的三个基本命题。人可能一辈子都会不断地问这些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就是中国人给你“姓”的最好解释,从“姓”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姓氏话炎黄(二)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09月07日 10:46    【字体:    】  【 关闭
根据史书《通鉴·外纪》记载,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标示家族系统的母系血缘符号。其名称来源于原始家族、氏族或部落联盟的图腾。姓,主要功能是“别婚姻”,先秦时妇人称姓,姓可呼为氏。
而姓氏的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是标示拥有一定经济利益、政治特权之家族系统的父系血缘符号。其名称来源于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封赐。氏,主要功能是“别贵贱”,先秦时男子称氏,氏不可呼为姓。
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肯定是从炎帝、黄帝那时开始才有我们,但是炎黄之前呢,我们的姓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晁福林先生认为,炎黄二帝他们也是从两个氏族互相通婚以后繁衍出来的。“追本溯源,这是中国人认识历史的特征,就是要迫溯最初的根源。姓氏现在一般就是说追溯到炎黄,炎黄之前的姓氏也是有的,这个在《国语》里有记载。就是说炎帝黄帝他们从哪儿来的,他们也是从两个氏族互相通婚以后来繁衍出来的。”
炎帝这一部落,姓姜,就是姜子牙,姜尚,姜太公的这个“姜”。因为当时炎帝的氏族居住在姜水,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县附近。是生活在那儿的,所以以水为名,底下带个女字,姜。黄帝这一族呢,姓姬,就是“霸王别姬”的那个“姬”,当时是在生活姬水旁。“姬”字也带个女字旁。
说到姜姓,人们很容易就想起姜子牙,关于这个比较传奇的人物,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下。在中国民间,姜子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相传,他80多岁时,还是一名隐士,每天在渭河边上钓鱼。可奇怪的是,姜子牙的鱼钩是直的,嘴里还老是念念有词说:“鱼儿呀鱼儿,喜欢的话你就上钩吧。”那时,正值商朝末年,周这个部落就活动在渭河流域一带。周部落的首领文王姬昌知道姜子牙是一个能安邦定国的人才,就请他出来辅佐自己。周文王死后,姜子牙又辅佐周武王,会合天下诸侯,吊民伐罪,灭掉了残暴无道的商纷王。所以,姜子牙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名尚,字子牙,被后人尊称为姜太公。周王朝统一天下后,他被分封在齐国为诸侯,是齐国的始祖。可是,姜太公还有另外一个姓:吕。所以他的名字又叫吕尚。有人说,姜太公的先祖曾被封在吕这个地方,因此,吕尚的“吕”是封地,不是姓氏。不管怎么说,后世的姜姓与吕姓传人都把姜太公看作是自己的祖先,以表达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景仰之情。
今天,位于陕西省宝鸡县南磻溪河边的“钓鱼台”,传说就是当年姜太公的垂钓之地。磻溪是渭河的支流,这里水光粼粼,翠柏苍郁,河边横卧着一块两米多宽的青石,石面上有两条平行光滑的凹印,据说,这就是姜子牙垂钓时留下的痕迹。
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上,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部落曾结成部落联盟,代代繁衍生息,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
传说炎帝神农氏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关于他的历史功绩,湖北省随州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蔡秀词先生总结了八大点,蔡先生说神农炎帝一生都在为民众谋求福祉,受到了历代炎黄子孙的无比崇敬与景仰。
“炎帝的‘炎’是两个火,他是以火得王。在随州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炎帝之前人们吃的是生食,但是炎帝钻木取火以后开创了另外一个文明,就是人们开始吃熟食了。另外,他还有一个功绩,就是煮盐。煮盐以后他不仅吃的是熟食,而且是放了盐的熟食。‘炎’字的来历啊,从民间的说法是两个火,古典的说法是以火得王,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第二,炎帝至少有八大功绩。比如说他是农耕文化的始祖,首创了耒耜,农耕的一种工具。还有教人耕作,还有制陶,人们粮食吃不完的,过冬的,他可以用陶器来储藏。还有纺织,刚才说的煮盐,另外就是与神农架的关系,就是尝百草疗民疾。另外,他主要是发明了茶,‘茶’过去与如火如荼的‘荼’是同音的,是表示一个意思,茶的意思。说是炎帝尝百草,一日入了72种毒,最后得茶而解之,其实是得荼而解之,所以炎帝神农也被称为茶神。另外,他削桐为琴,制作一种琴,我想第一个他是最早传达爱情的意思;第二,他是传达人民的一种感情,可以说是最早的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比如说欢乐或者悲伤各种以音乐的形式、以琴的韵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最早的时候没有文字的出现,他结绳记事。还有,他的一个功绩是日中为市,始创贸易、商业。炎帝神农主要的就是这八大功绩。”
炎帝神农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开创了原始农业,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受到中华民族的历代尊崇。
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打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中华民族因而又称炎黄子孙。数千年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钦敬。
说到炎黄二帝,其实炎黄时期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时期,因为炎黄这两个氏族影响特别大,它们都起源在今天的黄土高原这一带,他们流动性非常强,一般认为黄帝族从陕北高原偏北一个地方往东迁移,炎帝呢偏南一点,往东迁移。在迁移的过程当中,他们跟很多氏族发生关系,在发生关系的时候,当然有通婚的关系,这样就留下了很多的子姓的,就是他们的子辈的氏族。所以他们的影响特别大,跟他们的迁移还有在中原地区广大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炎帝所发展的姓一般是跟古史传说当中的少数族群有关系,像共工氏,蚩尤氏,还有后来的祝融氏等。祝融八姓,偏重干南方,而北方的这些氏族,大多和黄帝有比较大的关系。
从炎黄之后,姓不断地在增加,传说在夏朝的时候,有两个氏族给夏王饲养龙。这个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现在也弄不清楚。但是饲养的这个龙夏王吃了以后,觉得味道特别甜美特别好,后来又跟他们要龙肉吃。可喂的龙死了,养龙的没法交账。当初在喂龙最好的时候,夏王就赏姓给他们,一个族叫做驭龙氏,另一个族叫豢龙氏。现在龙死了,没法交差,这两个族就跑了,跑到一个叫做刘的地方。据说后来的刘姓,就从豢龙氏、驭龙氏这儿起源。
到了周代,是姬姓,像周武王叫姬发,那就是上承黄帝之后,跟黄帝的姓是一样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晁福林先生认为,周朝又是一个姓氏大发展的时期,他说,从周代开始,姓氏的一个大繁衍就依托于黄帝这一族之下了,就是因为周朝姓姬,以黄帝的正统子孙自居。
“周朝又是一个姓氏大发展的时期,因为它实行分封制,把很多子弟、功臣都分封到外地去,就形成很多新的姓氏,这个在《左传》上有很好的记载。你比方说周公的孩子就繁衍了八个姓,周武王的孩子就繁衍了大概十几个姓。他们这些孩子都封到各地当诸侯,这些诸侯就形成了很多很多的姓。”
纵观人类发展史,一个民族它能够聚合在一起,很大程度是从共同想象开始的,从共同记忆的终端开始的。我们共同承认是一个民族,而实际上分出多少姓来倒不是很重要的了,但是大家的共同祖先,共同认同炎黄二氏,这个成为了共识。就是说血缘脉络不是太重要了,大家认同的是共同的一段历史,共同的一种文化。
谈到炎黄,我们常常能感到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认同感,在谈的过程当中我们好像无形之中有了一种凝聚力,这是不是说姓氏文化真的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力量?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晁福林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在百家姓里面,表现在姓氏文化里。
“中国历来讲究‘和为贵’的思想,它主要找各种因素让你融合起来,联系得紧密起来。大概这个姓氏就是融合的一个因素,很重要的因素。就拿每一个姓来说,它是一个家族的融铸点,就百家姓来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融汇点。所以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要表现在百家姓里面,表现在姓氏这样一种文化上。中国的人即使分布到世界各地,都忘不了自己的姓,这也是忘不了中华文化的一个表现。”
确实,作为现代人,现在这个社会节奏很快,人际关系呢不再像以前一个村子、一个家族住在一起时有那么一种温馨的安全的感觉。当然现在的社会流动性大了,每个人选择的余地大了,空间也大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一聚,如果把自己的姓氏来源搞清楚了,会有一点儿心灵回家的感觉,就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源头,找到了一个家的感觉。
听众朋友,在以前有“同姓联宗”的说法,关于“同姓联宗”有一个有名的笑话,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打下四川梓潼,看见文昌帝君梓潼神,张献忠要跟他联宗,理由很简单,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俩就联了宗吧,呜呼哀哉,尚飨。但是,你要在异地突然碰到一个很熟的朋友,一聊是一个姓儿的,就增加一种亲切感,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最早出于元杂剧,离现在也有五百年以上了,那时候就有人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就是同姓,它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
另外,在我们中华姓氏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在历史上曾经是少数民族的,他们以前有自己的姓,但是后来都乐意改成汉姓,然后融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百家姓这种系统中间。所以这可能也是一种民族的融合、民族凝聚力的表现吧。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现代化竞争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这一个民族它要是离心离德,它不搞好社会,它就很难完成这个社会资源的整合,它就会妨碍我们实现现代化或者是其他目标。中国文化本身是非常具有凝聚力的,百家姓可以说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我们从这一点上来认识中国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了解姓氏文化,了解这一段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对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感同身受,把我们每一个人渗透到骨子里的这种无形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创造我们民族美好的明天。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溯源话姓氏
来源:海峡之声  2012年09月07日 10:33    【字体:    】  【 关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中国人都有着浓厚的寻根情结。专家指出:研究中国人的姓氏,对于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遗传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重要问题和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姓氏看似私家的事,实质上它关系到我们的历史与血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的姓氏从上古时期流传到现在,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广非其他国家和民族所能匹敌。
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不同的概念。“姓,人所生也。”“因生以赐姓。”用以区分血缘。自三皇五帝始就有姓,神农母居姜水, 黄帝母居 姬水,舜母居姚虚,因此炎帝神农氏姓姜,黄帝轩辕氏姓姬。可见“姓”来源于母系氏族,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所以从女从生,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嬴姞姚妘,皆从女。
氏是姓的分支,最初是身份地位的标志。黄帝治理天下时,就曾赐予许多部族自理,即“胙(音“作”,赐予)土命氏”,出现了氏。所以上古时期又有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之说。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上行下效,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自周朝后,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可见,姓是区别血缘,氏是区别子孙,即不同地域的子孙,也区别高低贵贱。氏源于封号,所以贵者有氏,”庶人”百姓有名无氏。因此后人对上古时期的先贤也尊称为氏,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这些不同于“胙土为氏”。
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年以前就规定“同姓不婚”, “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这里恐怕不止包含着今天的优生学理念,还有更深的内涵。可见当时姓氏并存,氏不能取代姓而独存。
随着氏族分封制度的瓦解崩溃,到秦汉以后,姓与氏完全合流,不再区别贵贱。“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氏演变的姓完全独立出来,到今天,中国人使用的姓氏据最新统计有4千多种,其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包括最大的姓氏“李”和“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姓氏”制度的国家。多数欧美国家则是一直到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也是到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是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的姓氏文化可以说是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中国历史有多长,姓氏文化就可以追溯到多远。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证明,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中国已经进入农业社会,而且出现了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类同和相似的龟骨锲刻文字符号。这些发现与史书的记载和神话传说相佐证,说明三皇五帝时期并非想像。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约在4000-5000多年前。三皇中伏羲和神农基本没有争议,炎帝神农氏(姓姜)做部落首领时,是各部落的共主,传说黄帝和后来的神农部落首领炎帝,都是神农氏的后裔,黄帝和伏羲部落也有密切的传承关系。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的母亲是有峤氏的女儿,叫附宝。她嫁给了有熊氏的国君少典。有一天,附宝在郊外散步,看见一道电光绕着北斗枢星转了几圈,照亮四野,附宝感电而怀孕,经过了24个月,在第三年于寿丘生下黄帝,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因此姓姬,称轩辕氏。
据文献《国语·晋语》说:昔日少典娶有峤氏女,生了黄帝和炎帝。黄帝长于姬水,所以姓姬;炎帝长于姜水,所以姓姜。……姓不同德也不同,德不同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炎帝治理百姓无道,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黄帝“振德修兵”,与炎帝进行决战。
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了炎帝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征服了周边各个部落,成为各部落中央首领。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各圣贤向人民传授结网捕鱼、养蚕织布等生产技术,使华夏文明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据《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国各地。这些黄帝子孙的进一步繁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华夏族在这一时期形成。
同是一家人却不同姓是当时氏族社会的特点,这一点在从史书对黄帝儿子的记载中就能看到。黄帝有四位妻子,共生有25个儿子。得姓的有14人,分别姓12个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其中只有青阳(方雷氏之子)和夷鼓(彤鱼氏之子)与黄帝同姓“姬”。《国语·晋语》,《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等书对此记述大体一致。以此推测,14人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们所嫁的氏族的姓氏为姓氏。同时嫁给一个氏族的两个人是同姓。
中国人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或者是“黄帝子孙”,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地域上的笼统概括,在很多姓氏中可以找到明确的印证。比如,五帝除了黄帝,其余几位——颛顼、少昊、帝喾、尧、舜,都是黄帝的孙子或者孙孙。第一大姓“李”姓,是颛顼之后的赢姓,第二大姓“王”姓源于黄帝之孙孙姬姓,第三大姓“张”姓,源于黄帝的姬姓儿子少昊,杨姓也是出于姬姓等等。
原来遥远的传说里的三皇五帝就在我们的血液中、生命里,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着中华故事和文化。谁如果循着姓氏的脉络追寻祖先的足迹,必然有一种真切的亲近之感,看世界的眼光都会随之一新,身边的每个人,虽然姓氏不同,但都是同枝连理,曾是历史上的父父子子、兄弟姊妹,中华就是一家人。放下争斗与干戈,和睦相处、友善相待,这才不负祖先的血脉传承。
正如中国著名姓氏专家、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均详老先生所说的,姓氏是标志血缘关系,是人的“根”,我们通常说的寻根寻根,寻的就是血缘的根。
“寻根,是寻什么根呢?是寻姓氏之根,姓氏是个什么东西?我给它下地定义,除了我别人没这个定义:姓氏是标志血缘关系,表明家族系统的符号,标志血缘关系,也就是人的根。我们通常说的寻根,那么就是寻的血缘的根。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有寻根祭祖这种美好的传统,优良的传统。所以说,几千年来有句话叫作,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那就是这一种你到达海外去也好,到什么地方你多发达最后都要认你的祖宗。如果不认祖宗人家就会骂你忘本。在海外来讲,忘本是个很难听的骂人话,忘本就是你忘了祖宗,什么本?就是根本。本就是根,根就是本,那么根本说到底是找你血缘。或者是德姓的祖先,这个才叫根,叫寻根。”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祖国大陆,姓氏文化曾被当做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而革除,幸而一些所谓的“思想落后分子”冒险保存了自己祖先的谱牒,加上台港澳等海外华人对传统的承继,使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姓氏文化的一些体貌。姓氏文化对今天研究人口学,遗传基因学等有着巨大的意义,如果不遭到破坏,其意义更无法估量。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王李赵遍地刘(一)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10月15日 15:00    【字体:    】  【 关闭
在当代百家姓中,有一个人口将近一亿的大姓,就是李姓。相传李姓是远古部落首领颛顼高阳氏的后代。那时的姓氏还不是现在这样的“木子李”,而是审理的“理”。原来,颛顼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做皋的人,在尧帝时担任理官,专门负责处理部落成员之间的纠纷。由于他秉公执法,是非明断,深受大家的尊敬。后来,他的后代继承了这一职业,直到夏商时期都担任理官职务,井按照当时习俗,以“理”为姓。
到商朝末年,仍然担任理官的理正因为立身正直而得罪了残暴的商纣王,遭到杀害。纣王还想加害他的家人,幸好理夫人得到消息,赶快带着儿子理真,逃到了伊侯之墟。母子二人隐藏在这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用李树的果实,养大了理真。
商纣王的统治被推翻以后,理夫人和儿子重见天日。为了纪念李树果实的救命之恩,理姓人就改“理”为“李”,形成李姓。
说起百家姓的大姓,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张王李赵遍地刘。是不是说姓某一个姓的人口越多,它就应该算是大姓吗?其实,从整个汉民族来说,当然张王李赵估计是排名前几位的大姓。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或90年代中曾经有过几次不同的抽样调查,第一个说法是,姓张的是第一大姓;第二个说法,姓李的是第一大姓。现在又说姓张的是第一大姓,但是大概这几个姓,是能够稳居中国汉族姓氏人口的前茅的,而且一定稳居于全世界大姓的前茅。比如现在说张姓大概有1.2亿人,这个数字呢,和国外的姓氏相比,什么姓史密斯的,姓罗伯逊的远远的不如张姓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赫治清研究员认为,中华姓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演变当中,虽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但张王李赵长时间位居姓氏人口的前茅这是海峡两岸学者所公认的。
“大姓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演变当中,不同时期也有变化,不过张王李赵在很长时间位居姓氏人口的前茅。根据近一段时间的学者研究,包括海峡两岸的学者研究,都公认在宋代,第一大姓是张姓,第二大姓是王姓,第三大姓是李姓,第四大姓是赵宋王朝的国姓赵姓。元代张姓依然是第一大姓,前三位没有变化,这个赵姓呢退居后面,那么刘姓往前排了,变成老四了。到了明代以后,在很长时间,张姓依然是第一大姓,第四位的还是刘姓,第五位是陈姓,那么赵姓就退到老六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机构做过一些抽样调查,那么李姓上升到第一位。其实这几个大姓的人口相差无几。”
刚才我们说的张王李赵遍地刘其实是社会上的大姓,社会大姓呢,跟特定行业领域里头的大姓不完全一样。比如说梨园行唱京戏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就是京剧里头的大姓。京剧的流派,就是梅派程派荀派尚派,以姓氏命名的流派。比如说这个李姓,1949年以前京剧的名演员里头姓李的也不少,唱老旦的李多奎,人称为李多爷;李洪春,唱红生,唱关羽的,人称李洪爷;他还有一个大徒弟李万春,也唱红生,也唱武生,人们管他叫李老万。所以梨园行的大姓,跟社会上的大姓不尽相同。
我们说的大姓,它在不同的地区也不一样。如果说我们把北方划一个区域,那北方主要的大姓是李姓、张姓、王姓,这三个姓比较多。那么长江领域,南方又算一个区域,就不一样了,福建八大姓,姓黄的、姓邓的比较多,姓陈的、姓林的、姓郑的排满街,包括台湾也是这样。现在台湾的一些姓氏,跟福建基本上是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王李赵遍地刘(二)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10月22日 09:15    【字体:    】  【 关闭
我们常说的大姓,它在不同的地区也不一样。如果说我们把北方划一个区域,那北方主要的大姓是李姓、张姓、王姓,这三个姓比较多。那么长江领域,南方又算一个区域,就不一样了,福建八大姓,姓黄的、姓邓的比较多,姓陈的、姓林的、姓郑的排满街,包括台湾也是这样。现在台湾的一些姓氏,跟福建基本上是一样的。
说到南方的大姓,就不能不提到林姓。林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福建、台湾、广东,素有“陈林半天下”之说。林姓是福建最大的姓氏,而台湾70%的林姓是来自福建莆田。林氏源出黄帝,是亘古忠臣比干的后裔。公元383年(前秦开皇元年),晋安林十世茂公定居莆田,子孙慢慢发展成为有功勋的名望世家,世称九牧阙下林氏开莆始祖。
莆田林氏委员的林春明先生介绍说,九牧林的由来是因为唐代时先祖林披所生的九个儿子都是出任刺史,所以被称为九牧林。
“这三个兄弟中间那个是林韬,阙下林的祖先,他的二弟叫林披是九牧林的祖先,三弟叫林昌是五凤林的祖先。那么林披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都是任刺使,所以他的后代就叫九牧林家。”
千百年来,莆田林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他们卓越的业绩和崇高的精神如一座座丰碑矗立于神州大地,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林氏族人的典范。九牧林始祖——林披九子中六房蕴公的后代就是妈祖。莆田成为中华林姓南迁后的主要发祥地。
关于开莆始祖阙下林氏的由来,莆田林氏委员会林瑞华介绍说,这跟九牧林氏林韬之孙林攒以孝闻名有关。
“我们今天站的这个位置,是我们孝子公的纪念馆。孝子公名叫林转,他听到他的母亲病了以后,他就弃官回来伺候他的母亲,母亲死了以后,庄公为了体现他的孝子之心在墓上守了三年。那个年代是在公元798年,当时的唐德宗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孝子之心就在孝子公的墓前赐了两个双阙。从此以后我们孝子公下面的子孙大叫都叫做阙下林。那么,忠孝是我们林家的家风。早在比干时期,当时我们就评价说,比干是一个很好的忠臣。所以我们林家的祖宗,就靠忠和孝作为我们的家风。
莆田是中华林姓南迁后的主要发祥地。莆田林姓成为比干后裔中保持时间最长的一支望族。清代诗人林津在《吉江书院》诗中曾经这样赞颂莆田林氏:“文献名邦古有名,参差红蓼映江城。海滨邹鲁遗风在,何处不闻弦诵声。”
林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曾经有一句古话叫“无林不开科”。林家曾经建立了两个书院。随着岁月的流逝,书院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依稀辨认出书院门前的小渠,去追寻那早已逝去的朗朗书声。
莆田林氏委员的林春明先生介绍说,近年来陆续从海外回来莆田寻根问祖的林氏子孙非常多,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根在莆田。
“最近几年呢,陆续回来这边寻根问祖的那些海内外他们的后裔也非常多。我们从族裔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我们源远流长。九牧林不管是阙下林还是五凤林都是源远流长,而且是枝繁叶茂。他们这些子孙东南亚的、台湾的,还有韩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很多这边过去的千枝一本,万派同源,世世代代的子孙他们都要寻找,都认我们的祖宗,他们都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根就在大陆,特别是林氏这个家族,他们的后代就说,我们的根就在莆田这个地方。
莆田林氏家族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勤劳可敬的文人英豪,永远是林氏家族的一种骄傲。林氏家族有着光辉的历史,更有着美好的明天。
说起百家姓当中的大姓,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张王李赵遍地刘。虽然在中华姓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演变当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但张王李赵刘长时间位居姓氏人口的前茅这是海峡两岸学者所公认的。
关于这五个姓为什么会长期排在大姓的前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认为这可能跟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的姓氏有关的,它曾经是国姓。
“咱们现在说的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大姓,要注意到这里边有三个姓是和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的姓氏有关的。刘是汉朝的国姓,李是唐朝的国姓,赵是宋朝的国姓。刘为什么会成为大姓呢,很大程度上呢和刘姓曾经成为国姓有关。倒不是说他们世代都当皇帝,关键是当皇帝以后,子孙繁衍的特别多。姓刘的,姓李的,姓赵的,都曾经是宗室子孙,世享俸禄,所以孩子生的特别多,皇姓在它那个朝代也会得到特别快速的增长。”
那么刘姓是从何而来的呢?相传,刘姓人是帝尧的后代,原来的姓氏是祁,居住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后来,有个叫刘累的人跟豢龙氏学过养龙,技术非常高,远近闻名。夏王孔甲知道了,就把他召来为自己养龙。不久,刘累养的龙中有一条雌龙病死了觉得没法处理,就烹炒后献给孔甲。孔甲从来没吃过龙肉,感到香味异常,非常好吃,就还想吃。刘累怕露馅了要承担责任,只好一走了之,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这以后,刘累就被奉为刘姓人的祖先。如今,在他当年逃难的地方河南鲁山县还有他的墓地,已成为海内外刘姓人的朝圣之地。
其实,要构成一个大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说,它曾经是国姓。在汉代,刘姓是国姓,是皇族的姓,皇帝的姓。而皇室本族的人,封王很多,全国各地都有,那他们就享受很多特权。比如说汉代是要上人头税的,你多生了子孙那是要上税的,有些穷人上不起,生下来小孩子就把他淹死了。但皇族、贵族,一些望族,他们享受特权,他们的子孙就繁衍的很多,而且在中国有个传统,多子多孙多福。
大姓除了皇族的姓之外,还有一个赐姓的问题,皇帝把他的姓赏赐给你,这是一种荣耀,这样也就增加了很多国姓的群体。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里面有一个项伯,他虽然是项羽的叔叔,实际上是悄悄帮助刘邦的。后来项伯这一家,就被刘邦赐姓“刘”了。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来归附的,也被赐姓“刘”了。当时汉朝和匈奴实行过一段和亲政策,匈奴当时的习俗呢,是从舅舅姓,所以匈奴很多贵族也自姓为“刘”,他父系这边没有姓,跟着母系姓,所以姓刘了。十六朝的时候有个刘渊,他本来就是匈奴人,但是他说:我们是汉朝皇帝的外孙,所以姓刘,建国号也叫汉。他认为自己真正是姓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王李赵遍地刘(三)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10月29日 11:33    【字体:    】  【 关闭
说起大姓,那些当了皇帝的、称了王的人,子孙后代繁衍得非常多,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可是像王姓、张姓,祖上没听说过谁当了皇帝,惟独西汉末年汉室外戚王莽篡夺刘姓汉室政权,建立“新”朝当了皇帝,但时间不长就覆亡了。当时王姓、张姓,人口相当多,是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姓,这是什么原因?
从六朝到唐宋,王姓比较特别,分为太原王和琅邪王两支,一直是名门望族,地位始终没有衰败,包括和皇帝联姻。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一家就出自琅邪王这一支,后来南迁到了会稽,也就是今天浙江绍兴一带。北魏的时候,博陵崔、荥阳郑、太原王,还有范阳卢,是当时的四大姓。南朝时王谢并称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个望族,这王则是琅邪王这一支。可见王姓在当时名望和地位。
说到王姓,就不能不提到福建福州。福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东南沿海。独特的自然状况,曲折的历史变迁,造就了福州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时至今日,我们漫步在福州街头巷尾时,依然能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文化并沉浸其中。那么,王姓与福建福州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在福建开发的历史中,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王审知,他是五代十国时闽国的创建者,为福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被人尊称为“开闽圣王”。
王审知,字信通,生于862年,卒于925年,光州固始人,即今天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王审知是东周王子乔之后,这支王氏居住在山东琅邪,称为“琅邪王氏”。王审知的墓志铭将先世世序讲得很清楚:“其先琅邪人也。缑山远裔,淮水长源”。所以,王审知这一脉属“琅邪王”一支。
唐朝末年,发生黄巢农民起义,天下大乱。王审知和他的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兄弟三人跟随王绪起兵进入福建,后来部下发动兵变,推举王潮为帅,王审知为副。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王潮派王审知率兵攻占福州,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
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位,后来又被唐王朝封为“琅邪王”。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加授王审知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
王审知兄弟。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加授审知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封为闽王。闽国称为后梁的一个封国,王审知是创建者。
王氏开闽事业虽然开始于王潮,但却功成于他的弟弟王审知,因此后世开闽王氏都尊称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并奉为开闽王氏大始祖。在王审知统治福建的二十九年间,他自奉俭约,为政以德,与民休息,劝课农桑,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因而在五代前期三十年间,虽然中原各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但福建却是一派升平景象。
不仅如此,王审知还屈尊求贤,广揽人才,四门兴学,兴办教育,不但开启了闽地文明,而且吸引了大批中原名流学者,致使当时八闽文学之盛,为五代十国之冠。历史学家曾意丹指出,福建本是蛮荒之地,但经王氏的开发,变成了“海滨邹鲁”,意思是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教兴盛。王审知不愧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
“他当时在拥有了福建政权的时候,他不像其他那些诸侯王爷,他们都是一直在战争,他就是尽量保持安定、稳定的局面,所以他对中央王朝(唐王朝)虽然已经是空的了,他并不搞独立,所以他曾经有一个执政的方针,就叫‘宁为开门节度,不做闭门天子’。所以他在福建期间又搞海外贸易跟海外来往,又发展经济生产所以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说,闽国在王审知时代他的经济跟文化又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所以是一位很不错的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史志研究所所长卢美松介绍说,正因为王审知的仁政,使得福建民众安居乐业,一派升平,福建的王氏还慢慢发展到台湾及海外地区。台湾政界要人王金平按族谱寻根溯源后,据称就是闽王王审知的后代。
“根据福州地区650万人口当中,姓陈、姓林占第一位,姓黄、姓王应该说占第二位。以王氏家族为代表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福建人口发展的一个特点,另外也是福建移民的特点,就是说大多数或者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中原,从中原来到福建以后,他们在福建有很多发展,后来还逐步发展到台湾以及海外各地。”
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建立宋朝后,十分敬仰王审知在福建的德政,于是在开宝七年下诏重修供奉王审知的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福建人崇拜王审知的建筑从此也大批涌现,诸如闽王祠、王公宫、王公楼、忠惠庙、护国尊王庙等,王审知在东南闽台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
谈到大姓中的王姓,这个王姓里边隐含着一个“公子王孙”的意思,就是说祖上当过王的,他的后代后来也就指“王”为姓。周朝分封,封的王很多,也特别分散,所以后来改成王姓以后,也就特别特别多。王姓最大的两支,一支是所谓太原王,另一支就是琅邪王。
魏晋时期最重要的望族就是王、谢这两族。唐朝大文豪刘禹锡在《乌衣巷》诗中所写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当中的“王谢”指的就是当时的王谢这两个名门望族。司马氏取代曹魏取得政权以后,他很倚重的就是王氏这一族,当时有个谚语,说“王与马共天下”。王氏一族出了很多名人,政治方面如宰相王导、大将军王敦,文学艺术方面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还有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可见琅邪王氏一族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谢氏是当时与王氏比肩的氏族大家,谢氏族里的谢安官至宰相,史称“江左风流第一”,并且当时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说法,名气很大。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淝水之战”中,谢安是东晋这边的实际指挥者,并取得最终胜利,让他的声望达到顶点。谢氏一门也是名人辈出,政治上除谢安外,谢安的弟弟谢石、谢玄也有名气,文学方面则有后来的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还有女诗人谢道韫。当时王、谢两大家族都住在秦淮河边的乌衣巷,两大家族比邻而居,所谓世代门阀。
姓氏本来只是一个符号,表示血统关系,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把姓氏变成了一个等级,一种门第的高低,成为一种门阀制度一直到唐朝。据史料记载,北魏皇帝封崔、卢、郑、范四大姓的时候,李姓是在陇西,于是快马加鞭赶到洛阳来讨封,结果晚了一步,所以四大姓没有李姓。到唐太宗的时候,他天天跟那四大姓较劲,就是要把李姓加进去,加成五大姓,但是遭到四大姓傲慢的拒绝。所以唐朝的时候,崔、卢、郑、范仍然是四大姓,李姓闹了半天,也没挤进去。
这个崔、卢、郑、范那四个姓,都带有自己血统高贵的意思。倒是今天的张姓,不是公侯王孙这个序列里边的,现在也成了大姓。现在张姓的堂号至少有十多个,几乎覆盖了全国。
关于张姓和崔姓,历史上还流传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古典戏曲《西厢记》是一部关于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千金崔莺莺的一段爱情故事,其中还隐藏着一段与姓氏有关的话题。据考证,张君瑞的原形是唐代大诗人元稹,他与崔家小姐莺莺一见钟情,难舍难分。但由于元稹既有鲜卑族的血统,又门户太低,无法和当时身为名门望族的崔氏匹配,于是,在崔莺莺母亲的棒打之下,一对鸳鸯不得不分飞东西。感情上的失意使元稹悲愤至极,写下了传奇《莺莺传》。后来这部《莺莺传》就演化成了戏曲《西厢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表示,门阀制度是崔莺莺和张君瑞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那个崔莺莺就是写唐朝的故事。照说张生,至少戏里边写他爹是户部尚书,莺莺她爹是宰相,都是“高干子弟”。但是为什么崔莺莺她妈妈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呢?就是因为当时张姓不是四大姓。崔莺莺后来嫁给谁呢,嫁给荣阳郑家了,郑家是四大姓。”
(录音止)
门阀制度一直到唐朝初年在社会上还占主流,到武则天以后,门阀制度受到新兴势力的冲击,才开始慢慢衰落。关于武则天历史上争议不少,应该承认她是一个杰出的女性。她冲击门阀,是一个进步,对打击豪门贵族,做出了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大邵网 版权所有 法律:邵阳公益律师 合作QQ:857526 业务:182-05277205
苏ICP备2020069906号-4 技术支持:大邵传媒  Powered by Discuz! X3.4 51LA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揭秘环球影城站 “地景”融入度假区
海外搭建平台光影传播文化
中国4艘海警船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遭到日方监视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
抗日爱国人士杜重远:抗日救国我辈之责
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印度紧急采购狙击步枪配发克什米尔 耗资1.5亿美元
【国际锐评】首见美方代表 两国元首引领经贸“加减法”
德云社怒怼艺人信息泄漏 汤唯等明星曾遭电信诈骗
胡春华:拓展东北和俄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合作深度
同受美国打压,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们的节日·元宵|北京大兴首办京南新春文化庙会寻年味
创历史!北汽女排逆转上海挺进决赛
申根签证改革方案进入立法程序在欧盟理事会获批
年俗文化大餐“醉”乡亲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伊朗抓获13名恐怖嫌疑人
李锁:“大家都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距离拍摄大白鲨
“80后”干部逐渐展露头角 他们有何“秘籍”?
闲不住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沈彪采访手记
NBA全明星周末今日看点:三分赛情怀与噱头并存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三个重大意义
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达350亿千瓦时 即将更换燃料棒
洞察号传来最新火星环境测量数据,火星能否移民即将揭晓
西甲:皇马主场1:2赫罗纳遭逆转 拉莫斯染红
小县城的农民工招聘会为何引来沿海企业?
陕西西安雁塔区官网现“奇葩回复” 这三人被处理
亚洲杯受重用 中国哨进FIFA梯队
华为高管亮相达沃斯 承诺允许外国官员参观实验室
男子怀疑妻子出轨想找警察帮忙"捉奸" 结果摊上事
铁总:春运第三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00万人次
台大医院继任院长人选迟迟未定 台大发声明回应
“港独”分子致信特朗普提奇葩要求 他能办到吗?
海南首例供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启程赴广东捐献
回看2018年娱乐圈:有人一夜成名,有人身败名裂
洪秀柱讲“马与驴的故事”,到底有何深意?
美众院再通过支持台湾返世卫提案 台网友:又来要钱
全媒风向 | YouTube更新应用程序中切换视频的方式
以色列空袭加沙多处哈马斯目标,报复之前针对以军的枪击事件
中式台球成“全球最大台球联赛” 扎根非洲坚持走国际化路线
关正文获年度综艺风向人物 《一本好书》用深沉方式与大众沟通
官方发布!安徽这些高速路今年开建
沪公布11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最高罚金10万元
日媒称美雷达难追踪中俄高超音速武器 想用卫星监视
美国还开门吗?参院将对两提案进行关键投票
英雄九天归故乡 中国航天着陆场系统建设成就斐然
美国将向加拿大正式提出引渡孟晚舟 中方回应
北京世园会 我们准备好了
林清玄:在俗世的生活中,书写着出世的超越丨凤凰网评论
起底口红机 成都销售商称“90%都是假货”
财政部:前7月全国财政收入超12万亿 同比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