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355|回复: 31

[邵阳民生] 邵阳的回族历史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回何时到邵阳

·马子美·

回回何时到邵阳?据传,远在元世祖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元军占领宝庆后,在此设立了“安抚司”因其军中有不少回回士兵)邵阳就有了回回。
回回到邵阳见于文字记载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20年的历史。明太祖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置“宝庆卫”,屯兵戍守。
据道光《宝庆府志》氏族表和回族马、张、苏、海、蔡五大姓家谱的记载,邵阳回回的始祖都属“宝庆卫”军籍,大多定居于城内马家巷、张家冲、苏家巷、海家巷、指挥头等地。
马氏在宝庆回族中人口最多,其始祖马成于明洪武元年从南京迁来,故史称“金陵马氏”。《马氏族谱》记载说:“公玮成,吾族始迁祖也,世居江南通州泰兴县;元至正时,官枢密院使,丰采百僚。明洪武改元,公挂冠嘉遁,至湖南宝庆府,爱其山水之胜,遂卜居于郡垣之西,后以孙赞累功,授百户世袭。”故府志称“百户马氏”。
回族张氏,是明洪武元年从北京迁来的。《宝庆府志》载:“指挥张氏,其先曰璞罗德,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授‘宝庆卫’指挥,食屯百余亩……”《张氏族谱》有“璞罗德原属回教经名,张氏赐姓于明初”的记载。
据《苏氏族谱》记载:“鼻祖通公,字殿安,顺天府(今北京)人,于“洪武初年,调楚宝郡”,“与璞罗德公同授指挥之职。”
海氏始祖盟石,北平府顺义县人,洪武二年,授“宝庆卫”指挥。蔡氏始祖蔡能,江节淮安山阳人,洪武二年,授“宝庆卫”指挥佥事。
除以上五大姓之外,当时迁居邵阳的回回中,还有哈氏和穆氏,故邵阳民间素有“七姓回回下宝庆”的说法。
六百多年来,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在宝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与汉族及其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奋斗,在开发和建设邵阳的同时也兴旺了自己。姓氏由原来的七姓又陆续增加了杨、黄、刘、李、郑,杜、丁、达、王、陈等十多姓。人口由当时的百余人发展到三万余人。居住范围也由城内几处发展到城郊蔡家坪、海家垅、苏家冲、茶元头以及隆回、邵东、邵阳等市属九县境内。


贡献值排行榜:
发表于 2017-12-28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HOME 发表于 2017-8-1 23:38
回族人大多数老实本分,比汉族心软很多!

老实本分?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拉面党,工地敲诈党,围堵政府,强闯收费站,都是这群人,民族团结和神教护体……跟“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宗教”这个笑话是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庆回族的来源与迁徙

·(隆回)马道明·
宝庆回族来源始于何时?元代,这里是否有回族人的活动和定居,得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史料和研究。这里仅就目前已发现的文字记载资料来看,宝庆的回族是明朝初年,由部分回族将领和士兵,随军征调从北京、南京等地迁徙而来的。现在,宝庆回族人中人数较多的马、张、苏、海、蔡等几个大姓所保存的家谱中,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其始祖的来源和子孙后代的分布去向。《宝庆府志》中也有类似记载。
马氏在宝庆回族中人口最多,其先世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从南京迁来,故称“金陵马氏”。《马氏族谱》中记载说:“公玮成,吾族始迁祖也。世居江南通州泰兴县。元至正时,官枢密院使,丰采百僚。明洪武改元,公挂冠嘉遁至湖南宝庆府。爱其山水之胜,遂卜居于郡恒之西,后以孙赞累功,授百户爵世袭,故府志称百户马氏。”《宝庆府志》卷三十三氏族表二记载说:“百户马氏,其先曰成,南直隶通州泰兴人。洪武元年,隶宝庆卫籍。成其后立祠于西关外。”马成生于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三月三日,卒年不详,死后葬宝庆西关外;其妻苏氏,生于元延佑二年(公元1315)二月十日,卒年不详,死后葬武冈紫阳乡永丰一都六甲,即现在的隆回县山界回族乡老屋村,其墓至今犹存。
张氏是明洪武元年从北京迁来的。《张氏族谱》记载说:“吾族张氏,始自北京顺天府通州三河县牛角湾。鼻祖璞罗德公,其弟璞罗密、璞罗哈二公,一居原籍,一居滇南,各自有系,且地远年久,不能悉详。惟我璞罗德公,授职都督指挥,子孙世袭。于洪武元年,调楚宝郡,旋征云南……厥嗣版吕公调防鹤、丽,至宣德二年(公元1427)回署,附籍东门外,俗因名张家冲,赐田百余亩。”《宝庆府志》也载有:“指挥张氏,其先曰璞罗德,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授宝庆卫指挥,食屯田百余亩。于武冈之车林铺鸡脚塘。”至于其始祖璞罗德之名,在《张氏族谱》中指出:“原属回教经名”,其姓张氏是到宝庆后才使用的,故其族谱中有“张氏赐姓于明初”的记载。
苏氏也是明洪元年从北京迁来的。据《苏氏族谱》记载:“鼻祖通公,字殿安,北直顺天府(今北京)人。生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殁于明宜德六年(公元1431),享年八十八岁。”“因征南有功”于“明洪武初年,授职都督指挥,调楚宝郡”。苏通“与璞罗德同授指挥之职。”居住于宝庆城西,“坐落地名黄土墙,男妇二十四口,世袭。二世于明永乐年间,迁南路塘山冲。”即今邵阳市大祥区面铺乡苏家冲。
海氏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从北京迁来的,《海氏族谱》载:“吾族鼻祖盟石公,本顺义府昌平州顺义县籍,洪武元年,授御前亲军指挥,二年奉旨与东川候胡海洋,及千户江文靖、百户王容开取湖广宝郡地方,随带家属三十余口,寄居城内”,道光《宝庆府志》卷三十三氏族表二载:“指挥海氏,其先曰盟石,北平府顺义县人,洪武二年,授宝庆卫指挥,其后居海家巷”。《海氏族谱》还记载了海盟石来宝庆后,“巡查武冈、新宁、城步……奉命镇守神滩渡数载。因前室弃世早,男伯、颜俱幼,聘乡耆常仲明之外甥女周氏为继室,迄十三年(公元1380),奉文调云南毕节(今贵州毕节),全家俱往,时周氏怀孕,将弥不能随往,留寄外祖母家,逾年而生子馨,抚养既大,娶陈都司之女为妻,子崇贵,昭陵(邵阳海氏)之由来矣”。以上记载表明,海氏始祖海盟石及长子海伯、次子海颜,因随军征调,迁徙贵州,只有季子海馨留居宝庆,繁衍发展至今。
蔡氏是明洪武二年从南京迁来的。据《邵陵蔡氏族谱》记载:“指挥佥事公姓蔡氏,讳能,字澄远,先世江南淮安之山阳人,耕读相传,谨守清规。元末,家南京江宁城南门外冈上回回营,礼拜寺名红庙,宅近于斯,人才德迈众。洪武二年,授指挥佥事使,司命同国公平南省,一到即服,无伤百姓。惟宝庆为元将唐隆道据逆。公协同主将攻隆道,不战而屈,上令公镇守宝庆。”《宝庆府志》卷十一记载说:“指挥蔡氏能,山阳人,洪武中佥事。”
上述马、张、苏、海、蔡各姓氏族谱中,关于其始祖迁来宝庆之时间、地点及居住情况,与《宝庆府志》中的记载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宝庆回族最迟是在明初由南京、北京等地迁徙而来的。正由于这些回族将士后裔长期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使宝庆成为今天湖南回族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
宝庆回族迁往外地,也是明朝初年开始的,源远流长,遍及省内外。现就以上各姓氏的族谱和《宝庆府志》中所涉及到的资料来看,其迁徙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马氏始祖有五子,即马仁、马义、马智、马芳、马信。《马氏族谱》中分别称之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大房马仁,于明洪武年间,随军征贵州之阿黑、都匀,云南之肇关以及芙蓉、皮林冈、南康、红砂山等地十余年,因功授宝庆卫总旗,其子马性,于明永乐年间随军征云南、贵州、广西柳州及城步等地十六年,继任宝庆卫总旗。大房后裔,多数居邵阳市,有一部分居邵东县,第十三代的马如禄、马如喜迁居隆回。二房马义及其子孙马赞、马晟等人,先后于明正统、景泰、天顺年间,随军征思发、孟养、武冈、城步、绵田、桂岭等地,马赞因军功于天顺八年(公元1464)授百户爵,世袭八代。《邵阳县志》卷八记载说:“马赞,通州泰兴人,天顺八年授百户爵,二世驎、三世昇、四世廷恩、五世崇潮、六世中健、七世三才均百户,八世之骅百户,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殉难。”马义后裔除一部分留居邵阳外,有的迁徙四川成都及绵竹县,有的迁至云南、贵州等省。第八代的马配乾迁隆回一都。三房马智的后裔,大部居隆回,初住马家渡,后迁居马家冲,即今隆回县山界回族乡,也有一部分迁往四川成都、泸州以及隆昌、富顺、内江等县。四房马芳之后裔,一部分留居邵阳,有一部分迁往四川沿口、孝泉、新都、土桥、罗江等地,少部分迁往贵州铜仁府,第六代的马廷涵迁隆回三都。五房马信,迁徙云南,其后裔自成族系。《马氏族谱》中还记载了其后裔迁往本省之祁阳、益阳等地的情况,并在益阳撩叶坳修建了马氏支祠。
张氏始祖璞罗德有一子,名版吕。版吕世袭指挥,住宝庆府城东门外张家冲(今邵阳市保宁街)。《张氏族谱》中记载:“版吕有三子:名登云、登贵、登虎。”张登云有五子,除长子张绅瑾的部分后裔世居张家冲外,其余四子及张登贵子孙,自明中叶开始,有的居隆回、邵阳、洞口,有的迁往祁阳、安化、宁乡、益阳,有的迁至安徽省南陵县,也有的迁至四川的仁寿、犍为及广西桂林等地。张登虎“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授河南中护卫百户之职。永乐十九年,改调湖南常德千户指挥。明宣德年间,调北京锦衣卫,历任多载。景泰三年(公元1452),致仕还常德,后裔落籍八斗湾。”《张氏族谱》卷一记载:第八代的张廷安迁隆回二都,至十五、十七代,又陆续从隆回迁四川、贵州、广西及本省的沅陵、麻阳、新宁、城步、东安等县,十八代的张存京从隆回二都迁溆浦金鸡垅。现居住隆回县桃洪镇等地的张姓回民则是清代中期由邵阳迁来的,是张登云长子张绅瑾的后裔。由于张氏后裔迁徒范围广,故1935年张氏三修族谱时,不得不派人前往“粤西、常德、益阳、宁善、武冈等各地详抄世系。”
苏氏于明初定居宝庆后,据其族谱记载:“子孙繁衍,代有念经出学之人。”“迄九世至十五世派之间,或出仕、或外商、或从军、或工艺,陆续迁蜀、黔、桂、滇各省及益阳、汉寿、武冈、隆回等县。族系之繁,何其甚也。”此外,在四川隆昌县、犍为县罗成乡等地的苏氏后裔,还自立了谱系。当道光年间苏氏续修族谱时,迁往贵州之苏氏后裔已“历数传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起,苏氏后裔第九代的苏大鵾,十二代的苏天珍,十六代的苏明才先后迁居隆回山界马家冲、北山和桃花坪等地。
留居宝庆的海氏向外迁徙,是从第八代开始的,第八代的海朝龙迁广西,第九代的海希舜、海希禹、海希龙及其子孙和海希皋的部分后裔先后迁隆回三都。《海氏族谱》还载有隆回三都多处坟山地形图。又记载隆回三都之海氏从第十二代起向外迁徙,有的迁四川,有的迁贵州平越府、大定府、思南府,有的迁本省安化、黔阳等县。清乾隆年间,第十二代的海昌翼由邵阳迁隆回山界老屋村。后海昌翼之孙海应红又由山界迁桃花坪(今隆回县桃洪镇)1912年,第十五代的海永绪之妻率四个儿子由邵阳县银仙桥鹤田海家迁湖壁塘(今隆回县北山乡北山村)定居。
蔡氏的迁徙,在《邵陵蔡氏族谱》中也记载有其后裔迁徙贵州以及四川成都、嘉定(今乐山市)、广西柳州和云南开化等地。第十代的蔡光礼迁隆回六都,第十四代的蔡宏仪和十五代的蔡运福迁居隆回桃花坪。
上述情况说明,自明朝初年开始,宝庆的回族,陆续迁徒本省各地和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在当今回族历史资料十分缺乏的情况下,能了解到这些线索,对于研究邵阳回族的历史和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宝庆回族的来源和迁徙的历史告诉我们:
第一、宝庆回族,最晚是在明洪武元年由南京、北京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由于有较长的历史,这些回族人居住和开发的地方,都是以其姓氏而得名。如现在邵阳市的马家院子、马家巷、苏家巷、苏家冲、张家冲、海家巷、蔡家坪,隆回的马家渡、山界马家冲等地方的名称,都是由此而来,这些都已成了宝庆回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第二、宝庆的回族,其始祖的身份多数是从军的将士,明初来宝庆府授以“指挥”、“佥事”、“百户”等职。从各姓氏的家谱记载可以看出其居住和墓葬主要在宝庆西关外的演武场旁边。据邵阳市回族老人的回忆,宝庆府旧时有个较大的演武场,在城西关外,抗日前将演武场修建了飞机坪,抗日战争初期,扩大飞机坪时,还发掘有盔甲和宝剑,由此可以看出,这里历史上是重要的驻军扎营之地。现在的马家院子、苏家巷、海家巷、蔡家坪、张家的香花园,马、张、苏、海、蔡等姓的大片墓地以及原来各姓的宗祠和回民偕进学校等,都分布在原演武场的附近。从文字记载和居住地的历史背景来看,宝庆回族始祖以军人为主是确信无疑的。
第三、征调和用兵是宝庆回族来源和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这些回回将领征战有功,被“授职指挥”、“调楚宝郡”由南京、北京等地迁徙而来。落籍宝庆后,又因随军征战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向西南各省迁徙而去。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无穷尽的灾难,也给回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客观上也为回族散居全国各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是回族分布地域辽阔的原因之一。
宝庆回族,在六百多年历史中,不仅对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民族歧视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表现了回族是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
在宗教和风俗习惯上,宝庆回族一直保持了回回民族的特点。伊斯兰教是回民的共同信仰。到解放前夕,先后共建立有清真寺二十五座,其中邵阳市区六座,隆回县十座,邵阳县五座,邵东县四座,每个清真寺都有寺产。在服饰上虽然和汉族相同,但老年人和信教虔诚的人,男的平时戴黑帽,礼拜或民族节日时戴白帽,老年妇女戴黑色盖头。饮食、禁忌、婚姻、丧葬等方面都保持了回回民族的传统习惯。在语言上与汉族相同,但部分老年人中,还保留有少量阿拉伯语的词汇,在部分回民中,解放后还保留有习武、传武艺的传统习惯。
在经济上,宝庆的回族大部分分布农村,少数居住城镇,城镇的回民解放前主要是做小生意、开小商店或挑担摆摊谋生。农村的回民,大部分居住在耕地少、自然条件差的地方。如隆回县山界回族乡,现有回民六千余人,每人平均耕地七分左右,而且是石灰岩丘陵地,水利条件差。但这里的回民勤劳刻苦,经过长期的精耕细作,长期喂养牛羊施用有机肥料,改良了土壤,在条件差、面积少的土地上,种植有名的宝庆辣椒、龙牙百合、大蒜、生姜、烟叶等经济作物,并有种植甘蔗、自榨蔗糖的传统。解放后,这里曾经是隆回县外贸出口辣椒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
在文化教育方面,宝庆回族历来就重视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自十六世纪著名伊斯兰教学者胡登洲创建经堂教育制度后,它一直是回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胡登洲的三传弟子之一张四巴巴就是宝庆人。几百年来,宝庆回族的各清真寺,除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外,大都办有经文班,大部分回民都要学点经文,都能懂得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常识。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加深,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当时“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回族中的爱国志士,深感经堂教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乃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马邻翼在宝庆创办的清真偕进小学就是其中之一。马邻翼,字振五,号盛唐,是马成后裔第十六代孙,光绪庚辛、子丑并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公元l903)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先后任省视学兼全省师范传习所监督、中路师范学校监督、前清学部普通教育司主事、教育部参事、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直隶教育厅厅长兼国务院效咨议、教育部部长。他热心回民的教育事业,1906年在宝庆府城西关外马氏宗祠旁边创办了清真偕进小学,以招收回族子弟入学读书为主,同时也吸收汉族子弟入学。在马邻翼的带动和影响下,隆回回民于1912年创办了群贤小学,以后各地清真寺也陆续办起了小学。使回民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31年,马邻翼又在偕进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了偕进中学。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解放后大部分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和教师,有的还在各级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偕进学校的创办,提高了回民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宝庆回族姓氏也不断增多。由于从军、出仕、经商、掌教、回汉通婚“进教”等多种原因,由原来的马、张、苏、海、蔡,又陆续增加了李、杨、黄、刘、郑、丁、杜、王、邓等十多姓。
六百多年来,宝庆回族既和汉族或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又有自己相对集中的聚居地,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而且和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为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宝庆回族的发展史,是回汉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
注:此文稿写于19848月,送武汉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副主任答振益老师(回族,后为教授)请教,后以二人名义于198410月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四期上发表。发表时题目为《湖南邵阳回族的来源与迁徙》。198611月,作者又将此稿适当修改补充,写成《隆回回族源流》一文,19871月刊载于《隆回文史资料》第二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阳县回族简介
·张贵成·
回族迁入邵阳县都散居在农村,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兹依据各姓谱牒,分述其来源如下。
先祖首先发源于邵阳市。因邵阳市位于湖南省的中部,略偏西南,素为湘西重镇,有“铁宝庆”之称,是湖南省历史上伊斯兰教传播、发展、活动的重点地区,始于元末明初。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置宝庆卫,屯兵戍守。据道光《宝庆府志、氏族表》和回族张、马、海、苏、蔡五大姓氏家谱记载,他们的祖先,都属于宝庆卫籍。
马氏始迁祖马成,江西通州泰兴县人。元至正年间授职枢密院使,元亡后挂冠隐居宝庆。明洪武元年隶宝庆卫籍,其后世居在中河街马家弄子。
海氏始迁祖盟石,北平府顺义县人。洪武二年(1369)授宝庆卫指挥,其后世居海家巷。
苏氏始迁祖苏通,顺天府人。洪武隶宝庆卫,其后世居西外街苏家巷。
蔡氏世居在蔡家坪,西门坡有蔡氏宗祠。
张氏始迁祖璞罗德(是阿拉伯语的名字),后皇帝封姓张,北京顺天府通州山河县牛角弯人。明洪武元年(1368)授宝庆卫指挥,云南有功,功叙一等加三级,记录五次;靖凯有功,籍东门外,俗名张家冲。张交龙、张鹤鸣,赐屯田百余亩于武县梅塘、宝庆北河九江庙、隆回县城,省外有广西仁寿县。
至其第七代孙张徵惠,配阮氏,继配王氏,生四子:廷蔫、廷望、廷试、廷选,于明万历十二年(1582)迁邵西百里路许地名青草渡上首居庄地落籍。大子后裔迁益阳,次子后裔无传,三子生一子凤羽,四子无传。凤羽生二子应文、应武,子孙繁衍。特别是在婚配上,受宗教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自然形成了娶外族女子为妻。该女子和所生的女子,都信奉伊斯兰教,都归属回族,融合、发展、壮大回民民族。另外,语言、衣着等方面,虽逐渐变得与汉族相同,但在共同心里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仍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自守其固俗,终不肯变”,长期保持为单一民族,巩固和壮大其“大分散、小聚居”。但回族所到的地方,便建筑起清真寺,并以清真寺作为社会中心,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小聚居,所以回民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
咸丰元年(1581),马朝宽,邵东县水井头迁来做蚊烟、炮火。马盛意,邵东县白鹤塘迁来做灯笼。马盛德,本县斋塘马家迁来做泥水匠。人多地少,在光绪年间发展种经济作物:百合、甘蔗等。
光绪二十四年(1898)隆回县民族乡,马廷云、马金林、郑喜廷,迁来亲戚家安居。民国初年又扩大种经济作物:生姜、旱烟、大蒜、辣子。
民国甲子年(1924)涨洪水,青草居在河边,大部分房屋是土砖,洪水淹没一浸而光,家具用器,有的打烂,有的被洪水冲掉。
乙丑年(1925)又是大天旱,干得土地无收,连遭水旱两灾,回民经济生活更加贫困。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回民也没有出现游食的人。这是由于伊斯兰圣训告诉我们:“你们无论谁,在困难的时候拿起斧头去砍柴,自己亲自背回来出售,以此为生,强于乞讨”。回民群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已勤劳苦干,把困难渡了过来。
清真寺,始建乾隆十年乙丑(1745),墙垛上有青砖刻字为凭。第二次整修于甲庆元年丙辰(1796),有石碑为证。第三次改修于光绪二十年(1894),有石碑证明。地基约二千多平方米,有房屋三座,两正一横。前进做经堂,为讲习经典教义之所,又为集会大厅;后进做礼拜大殿,为宗教活动场所,横寺做小学教室。
六六年在文革中,清真寺被红卫兵小将破旧立新,打得落花流水。清真寺无人管。七一年八一三建厂,清真寺居民工八十多人,把寺内好坏木料烧的烧了,掉的掉了。清真寺虽然屋宇尚存,但已面目全非。粉碎“四人帮”后,七八年,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重申和恢复。八五年清真寺选上了寺管会人员,回民群众凑款一千四百元,村队出木料,整修了一部分。
清真学校始建于清真横寺,民国十三年前仍读私垫,女子还是不入学。民国十三年(1924)清真横寺初办偕进第三分校。
解放后,由于党执行了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改为清真学校。因寺狭人稠,女孩也上学,不能容纳。一九五○年寺管会协商,在清真寺右边操坪增修教室,写报告送八区。得陈固同志关心,他说待我来看地点,当即批人民币一千四百元整。陈同志来到青草观察校址,定于同烟山村连接地斜木岭。五五年动工,建房两座,四头教室,中间住房。五八年竣工开学,原名清真学校,六六年文革中改为东风学校;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七九年又恢复清真学校。
八三年,清真寺学校有倾垲之危,上级领导关心,在县、地拨款一万七千元。八四年开工全部用红砖修砌,教室六间,住房齐全,八五年竣工。八六年又改为青草回民学校。现有学生182人,回族占百分之八十五。
新中国成立,重视文教,对少数民族尤为关心。新建学校,号召回民子弟,不论男女,一律入学,大力扫盲。截至一九八六年止,青草回民,四十岁以下的成年男女,基本脱盲。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之下,政冶、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现阶段的青年回民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
八六年由于市、县、区、乡领导同志关心,十一月三号成立青草回族村。现在青草回族村,照明、抽水、碾米,榨油、都利用电力。公路建设,四通八达;物资出入,舟车载运,不劳举步。手表、单车、缝纫机、收录机、电视机等高挡用品,随处可见。对比过去生活、相去有天壤之别。这种新社会的民族大家庭生活,回民深感适意和满足。不是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英明伟大,怎能到此地步呢!
(选自1988年《邵阳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隆回县回族传统习俗

·(隆回)马道明·
回族风俗习惯古老而淳朴。回民信仰伊斯兰教,因而生活习俗中许多方面源于宗教。无论在语言、服饰、饮食、丧葬、婚姻、生育、节日、礼仪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

在古代,回族祖先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也使用汉语。后来,在与汉族长期交往和发展中,逐渐地以汉语做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隆回回族通用汉语汉文,但在宗教生活和经堂教育中,仍用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来念诵或书写《古兰经》。回民在日常生活和内部交往中,一直保留使用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如说信仰为“伊玛尼”,称穆斯林朋友为“朵斯悌”,说鬼神为“意布利斯”,不洁净为“哈拉姆”,沐浴为“务斯礼”,亡人为“默宜体”,外教人为“卡费勒”,猪肉为“亥代思”等等。这些,既反映了回族的历史,又体现了回民的民族感情。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男子戴白色或黑色无沿礼帽,妇女戴黑色盖头布。民族节日、礼拜、宗教生活以及在履行宗教仪式的场合,回民多戴白帽,故白帽又称礼拜帽。因为白色象征清净和纯洁,为回族人民所喜爱。节日,在清真寺举行会礼时,阿訇和信教虔诚的回民,还要用长幅白布缠在头上,称为“帖斯带”,以表示洁净和庄重。妇女则把盖头布从头顶披到肩上,扣在颌下,只把脸部露在外面。至现在,部分回族老年妇女还保留这种戴盖头布的习惯,年轻妇女很少戴了。

回族的饮食,肉类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鹅、蛋、鱼、兔等,食油以菜油、茶油、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等植物油为主。
回族人十分注意饮食卫生。比较严格的食物选择和饮食禁忌,多来源于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是以“清真”、“清净”为主要特征,所以,它规定信教的人们不能随便吃不卫生、不洁净的食物。《古兰经》第2章第168节上说:“众人呀!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它确是你们的明敌。”合法的食物,是指以合法手段取得的食物;佳美的食物,是指洁净的、可口和富有营养的食物。随从恶魔的步伐,是指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不知道讲卫生、爱清洁、常常吃自死的动物和宰牲的血液。《古兰经》第2章第173节上说:“他(指真主)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非诵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古兰经》第6章第145节中又明确指出:“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现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自死物、血液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净的——或非诵真主之名而宰的犯罪物”。
隆回回族饮食禁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食自死动物。牛、羊、兔或鸡、鸭、鹅等,无论是病死或其他原因致死的,都不吃。
二是不食宰牲动物的血液。
三是不食妄杀之物。回民宰牲有一定的要求和条件,除鲜鱼不要宰牲外,凡可食的禽畜动物,都要请阿訇或老师傅(即经常念经礼拜,遵守教规好的穆斯林)对着西方下刀,同时,要用阿拉伯语念诵一句赞颂真主之词,这样才符合宰牲的要求,否则就是妄杀,其肉不能吃。
四是禁食猪肉、猪油以及用猪油制做的各种食品。
五是不食一切性恶的禽兽。具体说,禽类只食鸡、鸭、鹅等,以及与这些家禽相近似的野鸡、竹鸡、禾鸡、班鸡、鸽、野鸭、天鹅等,禁食鹰、鹞、乌鸦等性恶的飞禽;畜类只食性情温和的草食反刍动物,如牛、羊、兔以及与这些动物相近似的野牛、野羊、獐、麂、鹿、野兔等,禁食性情凶恶的肉食动物,如虎、豹、豺、狼、狮、狗、野猪、狐狸等,以及不反刍的草食动物;鱼类只食头有鳃、身有鳞、背腹有翅的鱼,其余皆禁食。
六是不食甲壳类的龟、鳖、螺,蟹,以及蛇、蛙、鼠等类动物。
七是穆斯林还禁烟、酒。
回族在饮食上禁忌颇多,但对猪肉特别敏感和反感。主要是历史上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社会制度下,统治阶级用猪和猪肉来侮辱回族人民,而使得这本来是风俗习惯的问题,却成了政治上的民族歧视问题,所以特别富有民族的敏感性。过去,回族老年人说话时,不愿直接说出一个“猪”字,或者用阿拉伯语词汇来代替;把别人比做猪来骂人时,也常用“齐鼻子、趴耳朵”之类的象形词。长期以来,不吃猪肉这一风俗习惯就成了回族的显著特征。
现在,隆回回族在饮食上依然保持着这些传统习俗。

回族丧葬有着明显的民族特点。回族人死后,先在卧室地面铺席,将亡者移放席上,头北足南,仰卧,面稍向西倾,也可以头东足西仰卧,头部稍高,脱去外衣,用白布或被单覆盖,随即派人向亲友发出讣告,同时安排人去墓地“挖井”。又备白布为死者做殓衣,回民俗称“克番”,男的做“克番”三件,即大卧单、小卧单、衬衣。女的做“克番”五件,除以上三件外,另加裹胸布和盖头布各一件。
备殓后,将亡者进行洗礼,回民俗称洗“默宜体”。行洗礼的人应先沐浴净身。洗礼一般由四人在室内进行,外人不能入内,男的由男人洗,女的由女人洗。洗时先将亡者放在长形洗盆内,洗盆斜放,头高足低,下端有孔排水。洗礼实行淋浴,由两人用汤瓶壶洒温水,另两人戴手套用两条洁净毛巾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顺序洗遍全身。洗后抹干水渍,摆好“克番”,大卧单在外,小卧单中间,衬衣最里层,再把亡者放在“克番”上,由里到外,逐层包裹,包好后,用白布系腰,然后放入“塔卜”(专用于抬尸出殡的公用木匣)内,随即举行殡礼。
殡礼又称站礼,回民俗称站“者那则”。在住宅旁宽敞干净的地方进行,城镇在清真寺举行。将盛亡者的“塔卜”放于殡礼处西面。殡礼由阿訇主持,亡者的儿子、亲属及生前友好参加。先向亡者默哀,再由阿訇念经。礼毕,所有人员一起送到墓地安葬。
安葬时,先将“塔卜”盖拿开,三至四人将遗体抬出来,轻轻地放于墓穴内,头稍偏西,并将头一端“克番拉开,露出面部,让亲人最后见一次。告别遗体后,又将”克番”按原样盖好,然后盖木掩土,阿訇念诵《古兰经》。安葬后四十天内,其儿子或亲属要陪同阿訇或老师傅于每天破晓前去墓地游坟,并逢七日、四十日、百日和周年,除请阿訇游坟外,还要念经、做“油香”。以后,每年凡死者的生日和死日,都亦如此,以示纪念。
回族丧葬的特点是:
一、丧事从速从简,节俭办丧。人死后,迅速处理丧务,能当天出葬的当天葬,当天来不及的第二天葬。回族人认为,人死后在家久停不葬,是“糟贱了亡人,连累了活人。”远离家乡在外去世者,一般就地安葬,不主张远道运尸还乡。如在海洋中航行去世,则实行水葬。回族人治葬不讲排场、不鸣炮、不奏乐、不跪拜,以内心的悲痛或低声哭泣举哀,经济开支上不搞铺张浪费。
二、丧礼不分等级。无论高官平民,不分贵贱贫富,都是用白布包裹,富者不能讲排场,贫穷无力治丧者,回民互相资助办丧。葬礼仪式都是一个样,无任何特殊例外。同时,不带贵重物品随葬。回民认为,人的财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带贵重物品随葬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提倡和实行将死者的一部分财物施舍给别人,使贫困者得到救济。
三、墓不择地、葬不择时。回族人不信风水地脉,墓地只要求土质干爽坚实即可,不请风水先生看地。出葬亦不择时,只要丧事料理好了,随时可以出葬,同时,丧葬不搞封建迷信活动。
四、实行土葬,不用棺材。由于我国南方雨水多,土质松软易塌,因此,隆回县回族土葬时,习惯用木椁,回民俗称“撤弥”。多用杉树(也有的用柏树)园木做成,镶嵌在墓坑内的四周,上有盖,下无底,死者遗体是直接安放在土上的。回民认为:万物土中生、土中灭,人以土为生,以土为养,土生土养,则入土为安。

回族一般在本民族内通婚。过去,回族与汉族通婚者,要事先议定条件,即汉族一方必须先答应“进教”,愿意接受并遵守回族生活习惯,婚姻关系才能确立。
旧时的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须征得子女的同意,婚后一般很少离婚。回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一般要经过做媒、定婚、结婚、回门四个阶段。
做媒:回族人亲戚、朋友、相好者都可以为别人做媒,但习惯上,媒人多数是中年妇女。做媒主要是媒人在双方父母之间进行,父母同意后,都要征求儿女的意见。做媒成功后,男方还要在宗族亲友中确定一主婚人。
定婚:做媒成功,双方愿意,即行定婚。定婚时,男方备聘礼派人由媒人陪同送往女家,女方收下礼物后,又将给男方备好的衣料、布鞋和用红绸或红纸写上女子的姓名、经名、出生年、月、日、时,送给男方,这就是定婚。定婚的日期一般在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每周星期五为主麻礼拜日)或主麻前日或双日,如主麻日主麻前日同时又是双日最好,不需请人另择吉日。
结婚:结婚前,女方要置办嫁妆,给男方备好结婚时新郎穿的“装郎”衣服和各种绣花品及布鞋。男方要准备好房子和结婚请客及各种礼物。
结婚的时间,无论哪一方先提议,都要通过媒人与双方父母商定好大体时间,具体日子由男方确定,结婚的喜日和定婚一样,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前日或双日,不另择良辰吉日。男方确定日子后,派人备礼物和媒人一起去女家报告结婚日期,曰“报日”。“报日”时,男方要给女方送一个“开头”红包,意思是请女子梳妆打扮,准备结婚。女子收到“开头”红包后,在离结婚前几天就要“扯头”,即请比较能干的妇女,用细麻线将脸上、前额上以及额沿鬓角下细毛发扯掉,使面容端正秀丽。从扯头日起,女子一般就在家收拾,做结婚准备,不再外出从事劳动和别的活动。结婚前,女家亲属要给出嫁女子赠送礼物和资助,曰“助嫁”。
隆回回族旧时女子结婚前有哭嫁的习惯。一般二、三天。哭嫁时,女子诉说自己的衷肠,不管平时对父母兄嫂有不敢说的心里话,哭嫁时都要诉说出来,既要倾吐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又要诉说自己的心酸苦楚,还要提出各种要求。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女儿,兄嫂对妹妹哭嫁的要求,在经济条件许可内,尽量给予满足。哭嫁的最后一晚,即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村子里的年轻姑娘们,以及自家的母亲、嫂子、姐妹等一同陪哭,表示难舍难分。
结婚当天,男家组织迎亲,旧时交通不便,迎亲用轿,给新娘备花轿,给岳母或岳父备老人轿,备礼物若干份。迎亲时,新郎可以亲自去,也可以不去。新娘梳妆打扮好后,由哥哥、弟弟或姐妹背上花轿。女家要拿出四双新布鞋,给四个抬花轿的人每人送一双,以表新娘的谢意。女方的嫁妆以及给新郎的衣服、也随同一起送往男家。一切就绪,鸣放鞭炮,热热闹闹起程。到男家时,男方事先要请一位夫妇双全、儿女多、声望好、比较能干的中年妇女做“接亲娘”。花轿一到,接亲娘接新娘出轿,领进新房,新郎迅速将女方送来的“装郎”衣服穿上,进新房会见新娘,向新娘作揖行礼,新娘起身还礼。尔后,新郎新娘并肩坐床。坐床后,接亲娘端茶来,新郎新娘再坐在凳上,双双对面而坐喝茶。盘中摆两杯茶,每杯中放四颗大红枣子(意为早生贵子)。喝茶时,新郎新娘各拿一杯,喝一口后,又互相交换茶杯喝,表示夫妻相亲相爱。
新郎新娘见面后就举行婚礼,请阿訇“念配”(意为证婚)。念配时,新郎新娘并肩坐在一条凳上,表示平等相爱。桌上的盘内盛有“五子”,即枣子、瓜子、花生子、桂元子、糖粒子,意为“五子登科”。阿訇先问新郎新娘结婚是否自愿,然后为他们念诵一段赞颂和鼓励的经文,念完后,新郎新娘和阿訇一起接“都哇”。尔后,阿訇将“五子”撒向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以表示共享幸福。如系汉族女子嫁给回族或汉族男子被“招郎”到回族家落户者,则要按照回族风俗习惯,先淋浴净身,请阿訇举行“进教”仪式,再举行婚礼。
隆回回族结婚有闹房的习惯。来闹房者主要是年轻小伙子和亲戚朋友。主人用糖果、点心、香干招待客人,客人入座后,接亲娘从新房把新娘领至客厅,和新郎一起,双双拿壶。双双端杯,向各位亲友敬茶,每敬一杯,被敬者接杯后要讲诵一段恭贺词,招待越热情,气氛越热烈。喝茶进行到一定程度,就要新郎新娘当堂表演各种游戏,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闹房结束时,新娘还要给参加闹房者每人赠送一块绣花手帕,以示纪念。
第二天,岳母娘要在男家举行“吃甜茶”,将村子里妇女、姑娘们请来,新娘与大家见面相识,欢聚一堂。因茶中放有糖,故称“甜茶”,并备有糖果、糕点、花生、瓜子之类的食品。第一轮喝甜茶,第二轮吃甜酒,边吃边互相祝贺勉励。
回门:结婚第三天是回门。回门时,新郎新娘一同去女家,男方要给岳母和内弟各备一套衣服和其他礼物。回门一般是当天去当天回,不住宿,路途远者可以例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隆回回族的婚姻礼俗,已逐步朝着既保留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方面改革。

婴儿生下的当天,男方要到岳父母家去报告喜讯。报喜时,用铜壶提一壶米酒,抱一只鸡,生男孩抱公鸡,生女孩抱母鸡。岳父母一看女婿抱来的鸡,便知生的是男还是女,便将铜壶内的米酒倒出来,另装上甜酒,将公鸡换一只母鸡,再加些其他东西给女婿带回。婴儿出生第三天,要进行“洗三朝”,用温水给婴儿洗个澡,老人和父母要说一些吉利话,到菜地里拔两根葱苗,洗干净,另买一支新毛笔,婴儿洗完澡穿上衣服后,把葱苗放在婴儿的左手里,表示孩子长大后聪明能干;把新笔放在婴儿右手里,表示孩子长大后能读书写文章。洗三朝这一天,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岳母家要给女儿坐月送很多鸡蛋和母鸡,给婴儿送衣服、布料以及鞋、袜、帽等,还要送些大米,表示孩子生下来有穿有吃。特别是生第一胎,亲戚的祝贺格外热情和隆重。村子里平日相好的小伙子们,还要有意往新做父亲的男人脸上抹点黑,或用小板子打屁股,以取乐的形式祝贺。主人除设宴热情招待客人外,还要给亲戚朋友送“红蛋”和“喜饼”。
婴儿出生的三天或三天以后,要请阿訇为孩子取“经名”,有的是洗三朝和取经名一次进行,有的则做两次。取经名前,先给孩子洗个澡,洗澡后,阿訇将孩子抱起,对其右耳念“邦克”,对其左耳念“嘎默体”,念后取个经名(即用阿拉伯文为孩子取个名字)。取好后,阿訇用红纸将经名连同父母为孩子用汉文取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日、时一并写好。有的家庭还专门备有《经名薄》,把全家世代各人的姓名、经名都写在一个薄子上,做为家史资料。取经名后,阿訇做“都哇”,表示成功和结束。然后,主人宰鸡办餐,请阿訇吃饭,还要给阿訇送一个“红包”,表示感谢。
孩子满周岁,家里要设宴请客,亲威朋友前来祝贺。有的家庭在孩子周岁、10岁时,还要“许口唤羊”,待到“古尔邦节”时,宰一头羊送清真寺,做为回民节日聚餐食用。

隆回回族每年有四个民族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法图默节。这些节日,既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又是回族的民族节日,是按照伊斯兰教历来确定和进行的。伊斯兰教教历,回民俗称“回历”,是古代阿拉伯国家的一种历法,专用于宗教,不用于农业。该教历每年12个月,单月为30日,双月为29日,无闰年闰月,每年较公历少11天,3年相差1月余,因此,如按公历算,回族的节日,每年的日期都是不同的。
开斋节:又叫尔德节,隆回回族俗称“大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都要“封斋”,即每天黎明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禁止吃喝,其意义在于使富有者体验贫困者忍饥挨饿的痛苦生活。启示富者济贫,因而在斋月和开斋节,富者要尽自己的能力和义务周济贫者,即为富者要仁。斋月的每天晚上,穆斯林都要去清真寺礼拜。斋戒期满,就是开斋节。这一天,回民要沐浴净身,穿上新衣或干净衣服。头戴白礼帽。去清真寺聚会礼拜。礼拜后,有的去墓地游坟,青年人开展球类、棋类活动,然后在清真寺聚餐,热热闹闹庆祝节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回民自动捐助施舍,以示关怀。这一天,较多的回民家里还有吃甜食和红枣的习惯。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或“忠孝节”,隆回回族俗称“小开斋节”。时间是从开斋节那一天起,往后推70天,就是“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译音,原为“献牲”,是从古代阿拉伯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据伊斯兰教的传说,古代“先知”伊卜拉欣90多岁未能得子,真主赐他生了一个儿子,叫易斯马仪。以后,伊卜拉欣在一个晚上梦见了真主,真主命令他宰掉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为了忠于真主,准备宰子,易斯马仪为了孝于父亲,甘愿献生。当父子俩顺从主意忠实地正要执行这一命令的时候,真主便命天仙送来一只羊代替。于是,阿拉伯人根据这一传说,宰羊祭祀。“宰牲”、“忠孝”由此而来。伊斯兰教创立后,继承了这一风俗,把它做为伊斯兰教的节日。以后又发展成为回族以及我国信仰伊斯兰教10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节日里,回民沐浴净身,头戴白帽,衣服干净整齐,去清真寺聚会礼拜,清真寺要宰牛宰羊集体聚餐,经济条件好的回民,要宰羊送清真寺,供大家食用。节日里,亲友互相祝贺,热闹气氛超过开斋节。
圣纪节:又叫圣诞节或冒路德节。这个节日是伊斯兰教历每年312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的,多由清真寺主持,穆斯林都要去清真寺礼拜,听阿訇讲经,赞颂穆罕默德功绩,参加的人数和热闹程度都不及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法图默节:来源于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法图默,逐渐成为回族妇女的节日。时间多在农历八月中旬。节日里,回族妇女沐浴净身,衣服整洁,去清真寺聚会、礼拜、聚餐,欢乐愉快。在清真寺里,阿訇要向妇女讲伊斯兰教教义,赞扬和鼓励妇女勤俭持家,发扬回族传统美德。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个节日的规模盛况,都大大超过建国前,成为隆回回族一个重要节日。回族除民族节日外,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民间节日,都与汉族相同。

回族尚礼仪,好宾客,每当客人至家,首先要沏茶,递茶杯要用双手,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并拿出糖果糕点招待。有的还要做一碗独具风格的红糖荷包蛋。家宴时,席上必有鸡、鱼等菜肴,还有各种烹调方法制作的牛、羊肉数碗和大碗盐鸡蛋,色香味佳,具有民族风味。席间,主人要为客人夹菜添饭,客人要尽量食用。饭后,主人还要倒水给客人洗脸、擦手,并递上一杯清茶。
回族内部交往,特别是穆斯林之间,见面有说“色俩目”的礼节,以祝安问好。说“色俩目”最早来源于伊斯兰教,后来逐渐成了回族人的见面礼节。“色俩目”照阿拉伯语的译音是:“安色俩目尔勒库姆”,原意是:“真正的安宁吉庆在你上”,或者是“求真主慈悯你平安”。回说“色俩目”的译音是“瓦尔来库姆色俩目”,原意是:“真主的安宁也吉庆在你们上”,或者是“求真主慈悯你们平安。”说“色俩目”时,互相握手,表示亲切热情。握手要用右手,用左手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晚辈和长辈见面,晚辈先说“色俩目”,长辈再回说“色俩目”。平辈相见,互说“色俩目”。长期以来,回民在相处交往中,无论是远离家乡身在异地,还是外地远客到来,见面时,只要说上“色俩目”,就犹如见到了亲人,热情接待。现在,回族人对“色俩目”的解释,已不局限于伊斯兰教的原义,而看成是回族人见面祝安问好的礼节。


(选自2005年《隆回县文史资料》十二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阳回民春节习俗
·马子美·

回民本来是不兴过年的,而邵阳的回民因为长期居住在散杂区,为了与当地的汉族同胞和睦相处,开始时只是对汉族兄弟的节日表示祝贺,后来慢慢地也就和汉族乡亲们一道过起年来了。
由于回族人民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他们的生活习惯不能违背《古兰经》的要求和穆圣的训示,因此,邵阳回民在过春节时自然而然地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下面仅作简要的介绍。
一、吃粉不敬神。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汉民称为过小年,并有吃米粉的习惯。回民受其影响,不少人在这一天也吃米粉,但绝不搞摆香案、敬灶神之类的迷信活动。
二、团聚不团年。
每年岁末,回民家中在外工作和做生意的都可回家团聚,但不兴团年,不祭祖,不放鞭炮,不吃团年饭,也不忌讳外人踩断“年根”。
三、贴对联不贴财神。
春节期间,不少回民家有贴对联的习惯,但不贴财神。按照伊斯兰教教规,贴财神是犯“库府勒”(阿语“禁条”的意思)的。
四、偿钱不“压岁”。
回民小孩受外界的影响,到了大年三十夜,也向大人们讨“压岁”钱,大人们却说:“我们回族人是不兴‘压岁’的”,但为了不扫孩子们的兴,又说:“你今年很听话,做事勤快,学习努力,可以给你偿钱。”
五、过年不拜年。
回民只拜真主,不拜偶相,也不拜人。春节期间,向汉族兄弟祝贺年节时,不下跪、不作揖(过去拜年有下跪的、有作揖的),只是双手抱拳,口喊“恭喜发财”就表示拜过年了。
六、只祝福,不忌讳。
为了尊重汉族同胞的风俗习惯,春节期间回民碰到认识的汉民时,总要说几句吉利的话以示祝福,但回民自己对于别人说的“碰鬼、该死”之类的诲气话和“治病”、“丧葬”之类的诲气事都是不忌讳的。
七、“三尾糟”代酒喝。
春节期间。回民家中也备有瓜子、花生、糖果、干牛肉之类的食品,招待前来拜年的宾客。客人落座以后,主人热情地摆上干鲜果品,随即端上一碗热腾腾的“三尾糟”(即甜酒)请客人边喝边话家常。因为回民按伊斯兰教规定是禁止喝酒的,所以只能以“三尾糟”代酒,朋友们也不会见怪。
八、请客不做客。
回民向来都好客,春节期间总要邀请一些汉族朋友来家吃饭,共叙友情,但对于汉族朋友的遨请总是婉言谢绝,不到汉民家做客。因为春节期间汉民家中到处是大鱼大肉,尽管朋友尊重自己的风俗习惯,但总是不大放心的。

发表于 2012-9-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通婚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tangsunboy 发表于 2012-9-2 17:50 [img]static/image/common/...[/img]
是否通婚啊?

为什么不能。
我以前一个回族同事就娶了个汉族老婆。
发表于 2012-9-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族男人娶汉族女人可以,但回族女人嫁汉族男人是不行的,除非你入他们的教
发表于 2012-9-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能。我以前一个回族同事就娶了个汉族老婆。[/quote]认识姓海的都是回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heze 发表于 2012-9-2 19:39 [img]static/image/common/...[/img]
回族男人娶汉族女人可以,但回族女人嫁汉族男人是不行的,除非你入他们的教

{:1_1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大邵网 版权所有 法律:邵阳公益律师 合作QQ:857526 业务:182-05277205
苏ICP备2020069906号-4 技术支持:大邵传媒  Powered by Discuz! X3.4 51LA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揭秘环球影城站 “地景”融入度假区
海外搭建平台光影传播文化
中国4艘海警船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遭到日方监视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
抗日爱国人士杜重远:抗日救国我辈之责
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印度紧急采购狙击步枪配发克什米尔 耗资1.5亿美元
【国际锐评】首见美方代表 两国元首引领经贸“加减法”
德云社怒怼艺人信息泄漏 汤唯等明星曾遭电信诈骗
胡春华:拓展东北和俄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合作深度
同受美国打压,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们的节日·元宵|北京大兴首办京南新春文化庙会寻年味
创历史!北汽女排逆转上海挺进决赛
申根签证改革方案进入立法程序在欧盟理事会获批
年俗文化大餐“醉”乡亲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伊朗抓获13名恐怖嫌疑人
李锁:“大家都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距离拍摄大白鲨
“80后”干部逐渐展露头角 他们有何“秘籍”?
闲不住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沈彪采访手记
NBA全明星周末今日看点:三分赛情怀与噱头并存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三个重大意义
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达350亿千瓦时 即将更换燃料棒
洞察号传来最新火星环境测量数据,火星能否移民即将揭晓
西甲:皇马主场1:2赫罗纳遭逆转 拉莫斯染红
小县城的农民工招聘会为何引来沿海企业?
陕西西安雁塔区官网现“奇葩回复” 这三人被处理
亚洲杯受重用 中国哨进FIFA梯队
华为高管亮相达沃斯 承诺允许外国官员参观实验室
男子怀疑妻子出轨想找警察帮忙"捉奸" 结果摊上事
铁总:春运第三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00万人次
台大医院继任院长人选迟迟未定 台大发声明回应
“港独”分子致信特朗普提奇葩要求 他能办到吗?
海南首例供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启程赴广东捐献
回看2018年娱乐圈:有人一夜成名,有人身败名裂
洪秀柱讲“马与驴的故事”,到底有何深意?
美众院再通过支持台湾返世卫提案 台网友:又来要钱
全媒风向 | YouTube更新应用程序中切换视频的方式
以色列空袭加沙多处哈马斯目标,报复之前针对以军的枪击事件
中式台球成“全球最大台球联赛” 扎根非洲坚持走国际化路线
关正文获年度综艺风向人物 《一本好书》用深沉方式与大众沟通
官方发布!安徽这些高速路今年开建
沪公布11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最高罚金10万元
日媒称美雷达难追踪中俄高超音速武器 想用卫星监视
美国还开门吗?参院将对两提案进行关键投票
英雄九天归故乡 中国航天着陆场系统建设成就斐然
美国将向加拿大正式提出引渡孟晚舟 中方回应
北京世园会 我们准备好了
林清玄:在俗世的生活中,书写着出世的超越丨凤凰网评论
起底口红机 成都销售商称“90%都是假货”
财政部:前7月全国财政收入超12万亿 同比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