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南方***

[煮酒论史]--地域文化(转载文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4
  对于权威的大胆怀疑,不单是李时珍,做得更彻底、更有份量的则是另一个湖北人,他就是有名的地质专家李四光。
  
  这位前清“最优等”的“工科进士”,最年轻的同盟会会员,牢记孙中山先生“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教导,一生都在努力实践“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报国理念。而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他也一贯坚持诚实、冷静、开明的科学态度。
  
  譬如说对冰川的研究。因为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曾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但当时中外许多专家都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对此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学成归国的李四光便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考察时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却遭到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对此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而是继续带领学生,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还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然而,诸多外国专家却因偏见或私心,不愿承认李四光的科学论断。虽然外国专家心知肚明,也曾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但务实的李四光并没有埋怨,也没有气馁,而是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又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用科学事实推翻了错误论断,并最终得到国际上的公认。
  
  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科学的态度只能是认真,只能是事实求是。对于科学理论,我们应持足够的尊重,但也不能过于迷信理论,而是应在对已有科学理论地熟练认知和掌握下,大胆创新。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理念下,李四光于1953年创建了地质力学,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然后亲自组织队伍,用科学的新理论做指导,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接着,他与其它同仁再接再厉,又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从而为建造一个新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资源基础。正如他在《中国之地质》一文中所说:“作为新一代炎黄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一方面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努力,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解决有关工业问题。”
  
  身为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不赞成青年钻进故纸堆中,埋头读死书,而是主张到大千世界中去读“自然书”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直接的求学”。在他看来,学习书本知识,只需要记忆与思索,而向自然学习,人的各种机能都要同时并用,特别是精确的观察,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格物”,才能得到理性的“致知”。若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只是“想当然”的“融会贯通”,是要不得的。为了锻炼、考察学生科学观察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他在主考学生时,从不制定什么标准试题或标准答案,而是别具一格,往往用若干块石头标本作为试题,要学生写出自己的答案。
  
  作为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科学家,李四光也深知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对“开启民智,提升国力”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对此,他在晚年还写下了《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等一系列融学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5
  回顾前人的荣耀,反思今日的中国,对于科学、对于科学的精神,依然有怅然之感。因为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依然稀缺的还是科学理性的精神。从前,我们视科学为洪水猛兽,继而当巫术去理解,再后来又把它看作一种宗教,顶礼膜拜。
  
  对于祖先的科学精神,我们也向来疏于梳理和研究,仅是满足封成神,尊为圣,建个庙,立块招牌罢了。令人忧伤的,中国人对科学从来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恼怒过制度,炫耀过祖宗,嘲笑过知识,如今又学会打着科学的幌子,“发明”、“创新”什么“水变油的技术”、“纳米大米”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东西竟然还有媒体支持、市场空间和民众基础!
  
  赛先生进入中国已近百年,我们为什么还会犯这么多的愚蠢错误?面对可知的科学,我们这个民族,究竟还有多少事情要做?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们这个民族,到底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域系列之 隐者的风流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都有着归隐的情结。
  
  且不论那些将“归隐”当欺世盗名筹码的假隐士,或是刻意玩终南捷径闹剧的奸政客,对于大多数文人来讲,也就是在诗词歌赋中发些牢骚,或在精神世界里撒个欢儿罢了。毕竟,真要归隐,需要付出太多,也没有几人真能耐得住那份贫困和寂寞。可陶渊明是个例外,千百年来,在他之前,或在其后,恐怕再没有人像他那样能把隐士做得这样风流,那般潇洒。
  
  当然,大多时候,文士的归隐,多是不得已的选择。对此,同是江西人的朱熹有着精辟的看法,他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 陶渊明正是如此,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能征善战,曾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的后代,也许缘于家传,陶渊明自小除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胸怀和抱负外,还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剑术尤佳。正如他在诗中写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便是在他晚年时,他也写过“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豪放诗句,在这首《咏荆轲》诗中,他总结荆轲行刺失败的原因是:“可怜剑术疏,伟功遂不成”。想来他是以一个专业剑客的身份分析荆轲行动的,也许他还曾比划过行刺的招式呢。引述这些,意在说明陶渊明并非我们想象那样,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然而,陶渊明处在一个乱世的年代。曾祖父那一代的铁血英雄,早已远去,历史在那时好像打了瞌睡,无序无边的黑暗中,唯有跳梁的小丑在卖力表演。对于陶渊明而言,身为名士的后代,又身怀绝技,岂会甘心半途而废的北伐大业?又岂能漠视东晋王朝的覆灭?作为一个把“忠孝节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儒士,又怎能坦然世风日下的道德败坏?然而,纵是文武双全,纵是济世之材,可生不逢时,他一介书生,除却不甘,也只有“空视时运倾”的悲愤和无奈!
  
  好在是,真正的文人,常怀有一颗勇敢坚持自我的心。身逢乱世,如果无法低下骄傲的头颅,那就不必与“时”俱进。污浊的“世务”,还是不识为好,骄躁的“俊杰”,还是不当为妙!孔老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陶渊明坚持归隐,也正是要给世人亮出一个鲜明的人生态度,给自己一个坦然的交待。和他同时代的那些所谓名流相比,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并没呈现病态的分裂状,他不会一边清谈玄学,扮“风流名士”一边招权纳货,做“势利小人”。权重位高的名士,表面虽是风光,可国势衰微,政权混乱的现实,使得他们的骨子里充满了恐慌和绝望,于是,那些名士的所谓“潇洒”举动,不过是在“五石散”药物催发下的一种末世狂欢罢了。相比而言,陶渊明要健康得多,挺拔得多。他不需要服什么五石散,也不需要发疯装痴扮风流。对于他而言,岂能为做捞什子的官,而让心灵去做肉体的奴隶?!
  

  活着就要对自己有个交待。“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的伟大和高明之处,便是真洒脱。如果现实中难得痛快,那么不妨去自然里寻找快活吧。故土田园,当是乐土,高山流水,自有知音。尘世间几多挣扎和洗炼后,陶渊明终于找到人生理想的归宿和精神栖息的园地。他在著名的《归去来辞》中欣然写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大彻大悟后的陶渊明欣然发现:田园之乐、天伦之乐,才是人间正道呀。从此后,没了官场繁琐的应酬,没有了枯燥文书的劳形,有青山松林做伴,有琴弦书卷消忧,有美酒明月解愁,此世何求?春耕时,或携子插秧,得播种之欢,或赤膊挽犁,品劳作之乐,那是多么快意;农闲时,或套牛车,访幽幽山谷,或棹孤舟,看涓涓溪流,这是何等潇洒。田园山水,家乡草木,浸润着他的生命,温暖着他的性情,也激发着他的灵感。
  
  然而,品酒赏菊,吟诗作歌,只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他必须直面的是惨淡而毫无诗意的真实生活:“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他最高贵之处,便是“不为三斗米折腰”,不论这米是官府给的,贵人赐的,还是好人舍的。他要的是自食其力的骄傲,要的是遗世独立的挺拔。作为一位有影响名士,他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贫穷,可他就是不向贫穷困苦低头,他一次次“隐约就闲,迁延辞聘”,正是明证。对于陶渊明来讲,“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无荣,岂
袍之为耻?”是呀,穷点苦点又算什么呢?便是死,他都不怕,要不他怎么会潇洒地自作挽歌,自祭自唱呢?他自谥“靖节”,就是明誓自己要终生坚守清操高义。
  
  是的,归隐付出代价,而且远远不止物质上的贫困。对于一个文人来讲,也许更难容忍的是来自世俗的猜忌和嘲笑。正如陶渊明在诗中写道:“浮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无论在他生前死后,都有人怀疑过他“与时乖”,不过是钓名钴誉罢了。好在是陶渊明早已洞悉了世间冷暖和人心叵测。他深深懂得:“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于是,他终可以怀着一颗平常心,坦然地面对生活,勇敢地选择生活。不论是弃官的绝然,还是忍穷的坚毅,他都是那样令人感动和钦佩。难怪千年之后的元朝大画家赵孟
感叹到:“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陶渊明的伟大,正在于性情的敏锐和丰富,正在于人格的立体和玲珑。清远脱俗、超迈旷达的隐士形象背后,隐藏着一个丰富而生动的他:他豪情过、慷慨过、激愤过、彻悟过……也正是精神世界沉淀的养料是如此肥沃和丰沛,才使得生命之花绽放得这般漂亮和精采。这一切,在他的诗作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有忧劝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等。这一切,也都缘于不管上天赐予他什么样的人生,都无法阻止他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爱得如此浓烈,爱和如此深刻,但也爱得太过寂寞,爱得太过无奈。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当陶渊明这颗伟大的尘埃落定时,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象终有了另一种高度,另一个境界。当我们再一次翻看他千年前的诗作,字里行间,依然鲜活着一个抚剑独行的少年侠客,一个挂冠而去的彭泽县令,一个采菊东篱的五柳先生……高情千载,风流万年,也就是这个穿粗袍、饮淡酒的陶渊明,几句浅吟,几声低唱,方使得不再痴迷颜如玉和黄金屋的读书人,觅得几许感动,寻来一丝温暖。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域系列之 绝色怒江

(一)


    对于怒江的第一印象,来自地图上那绝妙的地理线条和神奇的山脉走向。
  
  在云南地图的西北方,东西150公里的范围内竟密集排列着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哈巴雪山四条横断山脉,这在大多为东西走向山脉的中国,绝对是一种地理奇观;而山脉之间,三条近乎垂直并列的大河,由北向南飘坠而下,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之间最窄处仅有72公里,这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自然异景。于是,“三江并流”便顺理成章被骄傲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大自然赐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三条气势磅礴的大江,又以怒江最为不驯。因其受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山高、谷深、滩险的地理特征。怒江河水湍急,一路喧哗,沿着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一道深长的缝壑,汹涌而来。而这条天崩地裂的巨大缝壑,便是以艰险、绵长著称的怒江大峡谷(又称东方大峡谷)。面对这样一条神奇的大江,面
  对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你无法阻止澎湃的想象和热切的期望。
  
  没去怒江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也看了不少画册,优美的语言,唯美的画面进一步丰富、甚至放大了对于怒江的美好想象。譬如说怒江的山,就我们知道,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多座。无论高黎贡山、碧罗雪山,还是担光力卡山、云岭山脉延伸老君段、雪邦山等,都是经天纬地,都是巍峨雄浑。
  
  山势又各有不同,群峰竞相争秀,重峦千变,叠障万化,或如虎踞龙盘,或如狮奔象走,极尽鬼斧神工;或如蛇形蜿蜒,或如仙姿俏立,呈显自然造化。从某种意义讲,山是怒江的地质脊梁,因为山的朴实厚重又不失玲珑变化,因为山的高大伟岸又不缺精致秀丽,怒江的美才显得那样雄浑神奇,那样大气绵长。
  
  再如怒江的水,充沛得让人嫉妒。且不说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大江热闹奔腾,且不说188条分支河流恣意纵横,便是那山巅的碧潭、峰腰的飞瀑、沟涧的流泉,就已太过丰富,太过生动了,身入其间让你恍然觉得这便是人间的天堂。由于特殊地形、地段和气候关系,这里的水也各显其长,各尽其妙,或凝成皑皑白雪,装点山岳峰巅;或变作湍湍急流,激荡险滩山涧;或形成飞流瀑布,悬挂峭崖翠谷;或化作青湖温泉,点缀天地之间。毫不夸张地讲,水是怒江最调皮,也是最美丽的自然精灵。因为水,怒江的美才变得如此妙趣横生,才显得那般活泼生动。
  
  当真正置身怒江山水之间,这里的风景绝没有让我们失望。一路走来,除了惊喜还是惊喜,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天空是如此澄澈,呈干净而透明的蓝色,让人不能不喜欢,那大块大块的云朵,并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有点牛奶的感觉,所以颇有亲切的质感。在这样背景映衬下,水便多了一些情韵,山则多了几份圣洁。人在丙中洛,这种感觉更显特别。丙中洛位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东北部,地处三江并流的腹地,是中缅印和滇藏的结合部。它四面环山,东为响朗腊卡和碧罗雪山,西为卡娃卡布峰和高黎贡山,南为贡当神山和日当坡,北为石门雄关,形成了“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奇特自然景观,与云南中甸、四川稻城并称为中国的三个“香格里拉”。也许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恩赐,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天人合一,人神共居”的人间净土。
  
  怒江流经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时,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但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挡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因而在这里形成北-西-南“U”状的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也许真是神山有灵,闹腾不羁的怒江也只有在这里才显得温柔婉转。雪山皑皑,碧水悠悠,好一个山高水长!弯道自然环抱的桃花岛,荠麦青青,彼黍离离,好一派田园风光!天地有情,百姓有心,此地盛产风化层积岩,路边的怒族老百姓便以层积岩青石片搭建屋顶。于是青山沃野里,如画梯田间,点缀着黑石瓦覆顶,原木材构架的农舍,或三五结群,或单独立户,宛若被水雾晕开的淡彩,且不忘点染一痕袅袅炊烟,由此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田园好风光。
  

  也许是因为风景太过绝美,各路的神仙也纷纷看中这块地方。除却土生土长的原住神仙外,这里还有藏传佛教的圣地普化寺,也有基督教堂等各方神圣,也都安然相处,融洽和谐。也许是因为这里太过圣洁,狭隘的宗派之争在这里永远没有市场。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原始宗教并存,信徒们各信各的教,各拜各的主,互不干涉,我想这应该才是宗教的至高境界,也是丙中洛人民的最大福音。
  
  风景因为干净而变得美丽,信仰因为干净而变得伟大。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无论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还是其他民族,他们的心灵都因为圣洁的信仰和美丽的风景而净化。他们容易快乐,也乐于表达快乐。于是,他们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源自快乐和幸福的表达;他们喜欢感恩,喜欢赞美,喜欢接纳一切产生快乐的美丽和伟大。
  
  因为简单,所以爱得自然,活得坦然。火塘边,几口家酿米酒,一点熏肉腊肠,几张石板耙耙,他们已经幸福得象上了天堂。记得那次去老乡家做客,大家且唱且跳且笑,酒在杯中空了又满,满了又空,在那样的气氛里,你只管放开一切芥蒂,畅怀痛饮。音乐响起时,不用介意你踏的是有节奏的舞步,还是无节奏的醉步,一切都在欢歌笑语声中和谐地融为一体,你只管随心而舞。快乐,就在这混沌的热闹之中。
  
  然而酒醒过后,我知道容易满足不等于知足,容易快乐也不等于就是幸福。我相信我所看到的只是怒江的一面。从某种程度讲,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也不懂得他们的真实需求。一个游客眼里的怒江,只是矫情放大后的“虚假天堂”,走马观花的感触,不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怒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脆弱怒江 被现实触动
  
  怒江的美,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想要欣赏这样的风景,却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看天堂景 先走地狱路
  
  怒江交通问题的严峻,完全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在21世纪的今天,若大一个自治州,一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还没有一条国道穿越!还没有一条完整的三级以上的公路!还没有公路网络!不可思议的惊叹之后,便是一种茫然的,甚至还有点对不住的遗憾。记得考察之前,我们采访了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家园"的负责人汪永晨女士,她曾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过一句话:到怒江看一看,会给你许多惊喜。那么,这种糟糕的路况,不知算不算惊喜?
  
  从州政府六库到福贡再到贡山,一路走来也就一条坑坑洼洼,实在算
  不上公路的公路。公路一边是陡立的岩石,一边是湍急的河谷。路面特别狭窄,有些地方连错车都错不开,而且公路上常常有滑坡、泥石流、塌方等接连不断的险情。一路颠簸,一路担惊受怕,旅游的大半时间就消耗在这路途上。试想,心怀恐惧、筋疲力尽的游客,还有多少心情来欣赏此地的风景?而在路途上看到当地百姓,大多依赖的还是'"人背马驮"的原始交通方式,便是在怒江州首府所在地六库镇,也会时而见到一些马帮赶着马在街道上悠闲地走过。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糟糕的交通状况,马仍然是这里居民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唯一有点现代化气息的是一些搭载游客的小三轮摩托车。
  
  其次是超乎想象的生态破坏。沿着怒江河谷,我们大概走了300公里原河段,几乎没发现想象中的茂密森林和参天大树。目光所及大部分是光秃秃裸露的山体和一小块一小块挂在陡坡上似乎随时要滑下来的田地,偶尔也可以看到一些灌木丛及稀疏的次生林,而看到更多的是滑坡、泥石流、崩塌造成的山体破坏及道路阻塞。这一切,不但与想象有着极大的差距,便是与那些绝美的风景,也有着极不协调的对比。于是,不禁对怒江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说法产生严重的怀疑。就这样的基础设施,就这样的经济实力,靠什么来发展旅游经济?交通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发展旅游永远只可能成为一句无法兑现的空话。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灾乎?人害乎?
  
  来怒江考察,我们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拔开以往媒体建立在"想当然"基础上的舆论迷雾,寻求事实真相,并期望挖掘出更多关于真实现状的背景和原因。对此,我们亲自深入第一线,请教了不少专家,走访了不少农户,当然也包括许多基层干部。毕竟,对于当地的环境状况和历史原因,他们最有发言权。
  
  从某种程度讲,与其说怒江是原始生态,不如说怒江是原始非生态,原始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生活方式。事实上,怒江早已不是一条"处女江"。怒江-萨尔温江流域,两岸世代居住的千百万人。为了生存,都在直接开发利用着河谷地区的土地、动植物和矿产等资源,其"原始生态"早已被改变。
  
  怒江两岸,98%以上的土地面积是高山峡谷,而76%以上的坡度都超过了25度。由于特殊的地理状况,怒江人民只能生存在两面的山上。由于坡度陡, 所以当地的种植有'壁耕'之称,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大字报田"。路途中我们不时看到两岸的山坡上浓烟滚滚,烈火熊熊,那是当地农民在烧荒。在那样陡峭的山地种地,自然无法利用牲畜或机械,所以只能采用"刀耕",因为土地贫瘠,又买不起化肥,所以老百姓只能用"火种"这种原始的方式给土地增肥。新华社记者说:"看怒江人民种地就像看啄木鸟啄树",许鼓璐副委员长说:"你们种的不是粮食,你们种的是灾难!",这些话里透出的是切切的人文关怀,可更多是怒江人民诸多的无奈和难言的辛酸。而另一方面,老百姓为了生活用柴,也在大量砍伐木材,正如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马晓佳介绍说:"山上潮湿阴冷,农民家的火塘一年365天是不灭的,再珍贵的树木被砍回家都和普通薪柴没有两样。烧荒时,再珍稀的植物也和普通野草没有两样。他们得生存。"于是,怒江的生态一年比一年差,老百姓没有电,又要烧火做饭,只有砍树,现在甚至连树根都刨出来当柴烧。于是,一旦发生泥石流,石头毫无阻挡,从山顶上滚下来,一直到江里面,这样不但水土流失严重,而且造成的破坏也非常大。
  云南省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怒江两岸的居民一年就要砍掉50万立方的木柴,怒江两岸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1500-2000米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怒江30多年中每年减少林地44平方公里,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急剧下降,根据1999年详查,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3933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6.75%。怒江流域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调查统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00多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功能不断降低。近年来,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4年,怒江州连续发生福贡县"4.16"和泸水县片马"7.18"等特大地质灾害,共发生有一定规模和危害程度的地质灾害681起,共造成22人死亡,9人失踪,3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这些惨痛的事实,警示着我们,使得我们不能不深深地反思:怒江倒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办?谁来办?
  
  对于怒江生态破坏严重的形势,一些专家以"清淡"的名义想当然,瞎扯淡,一些动机不纯的环保组织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而是随意指手划脚,惹人生厌。正如两院院士何祚庥先生所言:"中国的确需要环保,但是环保不是这样的搞法。环保应该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做必要的论证和理性的辩论;'环保人士'应该多一点平常心,不要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高瞻远瞩、徇道的圣徒。否则,只能是让一般人对'环保'徒生反感,让人觉得是伪善。"
  

  对于怒江生态问题的妥善解决,自然需要多方探讨,但更需要积极行动,科学实践。怒江生态环保问题,决不是环保者几句煽情的大话或就能解决的。怎么办的问题,首先牵扯到谁来办。对此,地方政府义不容辞。平心而论,怒江州政府已经在环保生态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怒江整体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44.1%恢复到74.1%左右。另一方面他们正在搞一个发展100万亩干果基地的项目。计划用三年的时间造100万亩的核桃、漆、花椒等大一点的树木,这样至少能够在泥石流爆发时把石头挡下来。另外,副业的发展,也可以逐渐改变老百姓传统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从而减少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但这些都是些权宜之计。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怒江州环保局局长高翰星以为,若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应大力挖掘怒江充沛的水能资源,以电代柴,同时利用水电工程将山上的农民迁走,这样可以慢慢恢复植被,这是改善已经失衡的生态、保护环境的最好方式。如果不开发,生态恶化会延伸到山顶的原始森林,几十年后山上的林子恐怕也要被砍得差不多了。
  
  然而,早已立项的怒江大坝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暂时搁置。其中喊得最响的便是某些环保组织的保护"中国最后一条原生态河流"。对于这样的口号,我一直不明白,也无法理解怒江怎么就是一条原生态的河流?不知这些环保者来没来过怒江?也不知他们是否关注到怒江生态的恶化?更不知道他们是否深入调查、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我只知道他们一直慷慨激昂,却不知为什么慷慨激昂。这使我不禁想起与风车作战的唐o 诘可德。不过,私下以为,唐. 诘可德可能要比他们可爱,比他们简单,甚至比他们高尚。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贫困怒江 被贫困震动
  
  惊人的贫困
  
  对于怒江贫困的了解,我们不妨先从了解一组数据起。
  
  怒江现有50万人口,42万农民有27万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按比例说,二分之一的人处于贫困,三分之一的人没有电,四分之一的人没有路,五分之一的人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居住在泥石流滑坡的地方。也就是说,近乎一半的人生活在不具备生存,更谈不上致富条件的环境中。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怒江边三县(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60%的土地面积属于自然保护区,10%的面积属于大江大河,也就是说70%的面积不能随意耕作,老百姓为了生存,才不得不在两面山上的陡坡耕作,而且只能选择刀耕火种的大字报田式耕作。我们曾采访过一位干部,他年轻时在丙中洛当知青,就种过这样的地。三十多年后回忆起来他依然难忘:"第一年烧一片林子,开出一片地。种地时左手抓住草根防止滚下坡去,右手用小锄头在地上挖出一个个小眼,点上玉米种子,让它自己去生长。等第二年再烧一片,再种。"对于这样的"田园之乐",我们无法做出太过浪漫的想象。而对于三十年后,老百姓依然依靠这样的原始生产方式维持生计,更是不忍做太多的感想。在这样的陡坡垦植,不但危险,据说每年累累都会发生人、畜坠落的惨剧,而且收入底下,只有广种薄收,方能维持生计,据说在这样的坡地上每种十亩地才能养活一口人。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和生态的持续恶化,这样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但对环境产生恶的影响,而且也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按照国家最新贫困线标准,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82元的贫困人口 有27.53万,低下637元的未解决温饱人品有13.38万元,分别占全州农业人口的66%和33%;另外,全州依然还有5.7万特困农户住茅草房、杈杈房内,占全州总户数的48.7%。
  
  怒江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的问题,而是拯救生态的问题。怒江如果不发展,经济结构没有质的转变,十多年以后,怒江的生态会越来越恶化,人民会越来越贫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贫困绝对不是文化
  
  对于怒江当地的贫困问题,环保组织好象也不回避,正如某环保网的一次活动报道说,"当地小学的孩子住校生,一个月只能吃两次肉。"那么,保护原生态,维持原貌,是不是就期望孩子依然一个月吃两顿肉?还是送她们一顿肉吃?记得那次活动,他们是以助学支教的形式去的。我们绝不反对环保者的爱心举措,也绝不怀疑他们的热心和诚意,但是,送几支铅笔,发几本旧书,就能解决问题吗?看着照片上孩子们生硬地捧着文具,木然地和欢天喜地的志愿者合影时,心里感觉一阵发酸,志愿者的爱心得到痛快地释放,合影留念,终可以满意地离去,那么,孩子用完那几支铅笔后该怎么办呢?
  
  对于怒江的贫困,在部分观光客和某些环保者看来,竟然是以猎奇的心态看之待之,甚至煞有介事地上升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层面,并建议划分保护区,保持这种原生态。记得与当地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座谈,讨论起这个荒唐的论调,有个干部悲愤地说道我们不是动物。这句话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心扉,一刹那间我有想哭的冲动。是啊,同是炎黄子孙,同是一母同胞,凭什么怒江人民就要住在杈杈房里等你来参观?要你来感叹?
  
  来过怒江的,稍有胆量的,大多都试过乘坐溜索的体验。因为穷,连几座象样的桥都修不起,怒江两岸的老百姓,日常来往的交通工具便就是那么一条颤悠悠的钢索,凭几根粗麻绳,一个钢滑轮,滑来溜去。我也切身体验了溜索的惊险。一块草编的垫子,简单地用四根粗麻绳串起,或者干脆地用绳子把人一套,然后从身体两边拢在胸前并套在一个配有滑轮的铁钩子上,一手握住麻绳,一手抓住钢丝索。坐好了,手轻轻松开钢索,滑轮便靠着向下的惯性,顺着钢丝索向对岸滑去,速度越来越快,双手被震得奇麻,钩住滑轮的麻绳似乎马上就要脱手而出。耳边只听到呼呼的风声和滑轮尖利的摩擦声,汹涌的江水从身下流过,望之令人晕眩惊悸。也许过一次你还感觉刺激好玩,可如果每天都这样,而且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负重多少,年年如此,天天如此,你又持何感想?当地畜牧业搞不起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牲畜太大时,无法带回家或拉出来卖。因此,他们只能养些小牛小猪。而有些村里孩子没有上学,也是因为上学要每天溜索到对岸去,家里人怕出危险。对于这些不便,对于这样的难堪,难道你
  说这是因为怒江人民勇敢,还是交通方式有特点?
  
  不,贫困绝对不是文化!落后绝不是文化!贫困和落后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心里一道深感可耻的伤疤。记得怒江州州长欧志明曾严肃地说过一句话:"饱肚子人和饿肚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恰是对于那些喝着洋咖啡,操着洋腔调的极端环保主义者最有力的回击。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怒江有怒江的州情,环保不是消费,越昂贵越好,环保不是娱乐,越新锐越好。任何环保理念,都必须适合我们,都必须在每个人的心里落地开花,并付诸实施才算有效。环保不是玩时髦的字眼,不是让你口吐莲花,更不是让你借机抡大棒。
  
  自然,关于怒江的问题,曾有太多的争辩,在此我们无心引起新的事端。无论如何,怒江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争吵一下就能解决的。我们只是期望,各方不要太过各持一端,在彼此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尽可能多些善意的沟通和积极的交流。同时,我们更期望,我们不论站在哪一个角度,都首先应该先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下怒江的现状,认真、通盘地考虑一下怒江人民的需求和感受。
  
  不要忘了,我们是饱着肚子的,而他们,还在饿着肚子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域系列之 广西之歌

1
  他们说,广西是一片“铺满琴键的土地”,处处都是歌的海洋。
  
  正如《歌王》中骆越歌王唱的那样:“老子生来会唱歌,唱天唱地唱山河,唱得日夜倒转走,唱得江河起风波……”歌唱是壮民族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
  
  以歌代言是壮民族古老的习俗。据专家考证,壮族创世史诗
――《布洛陀经诗》,便是形成于原始氏族社会中后期的壮族古歌。众所周知,壮族是岭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后裔,而早在2500年前,楚鄂王之子子晰“官为令尹”时,一次泛舟湖上,便听过由“榜越人”即兴所唱之歌,歌中唱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至今壮族的嘹歌,如《进村歌》、《三月歌》里,依然存有“今晚什么晚、云丝涌起……”及“今日什么日,环山寻游欠周全,寻游不完这座山,寻不见妹真无缘。”等类似“问夕、问日、问年”的句型,由此揭示了民歌在文化内涵上悠久的历史渊源。
  
  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在宋代《太平寰宇记》里,就有“男女盛装,聚会作歌”的记载。而地方志里也多有“亲友围坐饮酒、唱土歌达旦”说法。“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他们对歌唱已经达到了如此痴迷的状态。他们酷爱山歌,用歌声寻求爱情,用歌声表达欢乐,便是亲人故去,也要唱起送葬歌……他们就是这样在歌声中长大,在歌声中生活。无论是下地种田,还是上山砍柴,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处处都有美丽的歌声回荡。甚至日常对话、拌嘴吵架,也会以歌唱的方式进行。
  

  也许正是因为对歌唱的极度热爱,他们总会尽可能寻找合适的机会,聚会联欢歌唱,当地人称之为“歌圩”。按农历的算法,或是三月三,或是四月八,或在春节,或逢中秋,甚至某家某户有儿女婚嫁、孩子满月、新房落成,只要是喜庆的日子,方圆数十百里的成百数千甚至上万民众,自发形成或大或小的“歌圩”,在圩场、在田间,在水边、在坡上,或三五成群、或双双对对、或分边排阵,大家热闹地欢聚一起,借乡曲问答,用山歌对擂。有时候,甚至在赶集的路上,碰在一起,也会形成临时的“歌圩”,以对唱山歌的方式传情达意。高兴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唱个几天几夜,让天地因之动容,让山水为此失色。
  
  他们白天唱,称为日歌圩,在野外择一块山清水秀之地,盛装艳服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女孩子三五成群,男青年四六结队,相互对歌,你唱我答中,寻找情感的缘分和心灵的寄托。他们夜晚唱,称为夜歌圩,则多是在队村寨里,干栏旁,燃起篝火,点起火把,在结束一天的劳动后,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吟唱自然,吟唱历史、吟唱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大邵网 版权所有 法律:邵阳公益律师 合作QQ:857526 业务:182-05277205
苏ICP备2020069906号-4 技术支持:大邵传媒  Powered by Discuz! X3.4 51LA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揭秘环球影城站 “地景”融入度假区
海外搭建平台光影传播文化
中国4艘海警船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遭到日方监视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
抗日爱国人士杜重远:抗日救国我辈之责
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印度紧急采购狙击步枪配发克什米尔 耗资1.5亿美元
【国际锐评】首见美方代表 两国元首引领经贸“加减法”
德云社怒怼艺人信息泄漏 汤唯等明星曾遭电信诈骗
胡春华:拓展东北和俄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合作深度
同受美国打压,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们的节日·元宵|北京大兴首办京南新春文化庙会寻年味
创历史!北汽女排逆转上海挺进决赛
申根签证改革方案进入立法程序在欧盟理事会获批
年俗文化大餐“醉”乡亲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伊朗抓获13名恐怖嫌疑人
李锁:“大家都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距离拍摄大白鲨
“80后”干部逐渐展露头角 他们有何“秘籍”?
闲不住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沈彪采访手记
NBA全明星周末今日看点:三分赛情怀与噱头并存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三个重大意义
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达350亿千瓦时 即将更换燃料棒
洞察号传来最新火星环境测量数据,火星能否移民即将揭晓
西甲:皇马主场1:2赫罗纳遭逆转 拉莫斯染红
小县城的农民工招聘会为何引来沿海企业?
陕西西安雁塔区官网现“奇葩回复” 这三人被处理
亚洲杯受重用 中国哨进FIFA梯队
华为高管亮相达沃斯 承诺允许外国官员参观实验室
男子怀疑妻子出轨想找警察帮忙"捉奸" 结果摊上事
铁总:春运第三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00万人次
台大医院继任院长人选迟迟未定 台大发声明回应
“港独”分子致信特朗普提奇葩要求 他能办到吗?
海南首例供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启程赴广东捐献
回看2018年娱乐圈:有人一夜成名,有人身败名裂
洪秀柱讲“马与驴的故事”,到底有何深意?
美众院再通过支持台湾返世卫提案 台网友:又来要钱
全媒风向 | YouTube更新应用程序中切换视频的方式
以色列空袭加沙多处哈马斯目标,报复之前针对以军的枪击事件
中式台球成“全球最大台球联赛” 扎根非洲坚持走国际化路线
关正文获年度综艺风向人物 《一本好书》用深沉方式与大众沟通
官方发布!安徽这些高速路今年开建
沪公布11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最高罚金10万元
日媒称美雷达难追踪中俄高超音速武器 想用卫星监视
美国还开门吗?参院将对两提案进行关键投票
英雄九天归故乡 中国航天着陆场系统建设成就斐然
美国将向加拿大正式提出引渡孟晚舟 中方回应
北京世园会 我们准备好了
林清玄:在俗世的生活中,书写着出世的超越丨凤凰网评论
起底口红机 成都销售商称“90%都是假货”
财政部:前7月全国财政收入超12万亿 同比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