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南方***

[煮酒论史]--地域文化(转载文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4
  俱往矣,黄河怒涛里浑脱似箭的弄潮潇洒,黄沙弥漫中军刀饮血的战场嘶杀,黄土古道上驼铃悠扬的客商熙攘,如今已经成为久远的传说。寻找昔日的荣光,也只有风化的遗迹、退色的壁画以及残破的卷籍。曾经创造出奇迹的宁夏,本应掀开新的文明篇章,却不知何故,地域精神不再激昂勃发,地域文明竟陷入凝滞的尴尬。
  
  好多年前,本地一位作家,以惊人的想象,喊出了“出卖荒凉”的口号,并成功地运作了一个西部影视城。他将大漠落日、残墙断垣、枯藤老树、漫漫黄沙,以文字和影视的力量,将其一一包装,变换成个性的美学元素,也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甚至还升格为宁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从商业策划上讲,“出卖荒凉”的创意是成功的,但就地域文明而言,又无疑是尴尬的。这片曾经拥有灿烂文明土地,竟沦落到出售自己伤疤的地步,怎能不叫人心伤?这个地方并非,也绝不能一直是“粗犷、朴拙和苍凉”。
  
  这片美丽的黄土地,不应一味地述说荒凉,是不是应去寻找、创造更体面、更自信的东西去宣扬?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域系列之 青海神话

1
  
  青海的山,太过高贵,太过雄奇,便是神仙,也愿意选其当作栖息人间的领地。
  
  譬如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神话体系中,横空出世的莽昆仑,便是神人交融的最初圣地。正是从这里开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王母临汉、黄帝创世,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穿过这些混沌的神话,开始普照华夏大地。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事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千百年来,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里,昆仑俨然成为天下神仙的集聚地。而中国人对昆仑山的情有独钟,还在于他们一直坚信,躲在神话故事背后的,正是我们民族最早的祖先身影。巍巍昆仑,便是我们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正所谓:“赫赫我祖,来自昆仑”。也正是源于昆仑的文化地位和创世功劳,古人特地尊崇它为万山之宗、河岳之根。
  
  这座装满了太多想象的神话之山,因为地理偏远,在古人心目中已近世界边缘,加上山脉长达2500余公里,宽130-200 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的恢宏气势和伟岸英姿,使得古人油然产生“可望不可及”的敬畏之心。这座神奇的大山,承载着祖先太多瑰丽幻想以及人文性格的暗示。在某种情结里,昆仑也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神话之源和精神之根。
  
  倘若揭开神话神秘的面纱,你会发现,这些可与西方古希腊神话相媲美的创世纪神话,并非空穴来风,恣意汪洋的想象力背后,是源于中华文明最古老、最生动的历史真实。对此我们不妨考证一下当年那位住瑶池、种蟠桃的西王母。
  
  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知名度,大概也是最早的女仙。然而,她最初的形象,却很是不堪。如果按《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的字面描写,西王母最初应是个界于半人半兽的女“怪”,而非仪态万方的神仙了。然而,如果不望文生义,而是深入了解,实地考证,你会发现另一个答案。这要从当地一种古老的习俗谈起。在青海河湟地区,土族至今还流传一种“跳於
”的古老习俗。“於”就是老虎的意思。在“跳於”的过程中,舞者往往赤裸上身,并在身上涂满虎豹的斑纹,腰系红布,后打结成尾状物,并用白纸条将蓬乱的头发扎起,这一切都与西王母的“行头”有几份相似之处。而这种奇怪的装扮,只是远古氏族图腾崇拜的古老遗传罢了。据专家考证,西王母(王母娘娘)真有其人,不过不是神仙,而是距今3000-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青海湖以西游牧部落的一位女酋长。而《山海经》里关于“豹尾虎齿”的描述,可能只是一种部落流行的美容图饰罢了。
  
  西王母真实存在的另一旁证,便是现存古籍表明,自两晋到明清乃至民国,青海草原地区、昆仑山南北都有大量的女王部落存在(譬如有名的苏毗部落)。这大概也是先民女性崇拜的古老习俗吧。如今,在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一座独立的小山西侧有一口深十几米的山洞。据学者考证,这便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名为西母王石室。早在《汉书·地理志》里,就在相关的记载:“金城郡临羌(今为青海省会西宁),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西有弱水,昆仑山祠。”而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也有西王母古塔遗址。另外,在格尔木市西部,还有一条东昆仑河,它的源头是一个叫“黑海”的湖,传说是西王母的“瑶池”。
  
  然而,拥有一个石洞和一洼湖水的西王母太过普通,便是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以及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岸附近,被发现的大批旧石器以及各类被打砸烧击的化石、粟化石等,也都无法给人以足够的震撼力,更无法令人称奇。在后人的想象中,创世纪的历史本应更加完美和神奇。于是,神话开始不断演绎,西王母的形象,也渐渐从简陋走向华丽,从真实走向传奇。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十三》中记述:“穆王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他虽然没有对西王母进行直接描述,但从周穆王“乐之忘归”的态度判断,司马迁笔下的西王母,已经从一个似人非人的女妖“进化”成一位容貌绝世的神女了。而在非正史的《汉武帝内传》古籍里,赐汉武帝三千年蟠桃的西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已经完全幻化成仪态婀娜、伺仙如云,已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姐姐了。
  
  不要嘲笑这些神话,不要小看这些传奇。人类文明的伟大,便在于我们除却拥有一个真实的世界,还可以创造出另一个诗意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西王母由似人非人的女妖到容貌绝世的女神的不断演变,恰是华夏民族心理积淀和文化塑造的精彩推进。
  
  于是,神话在不断演绎,文明也相随不断地进化。
发表于 2010-11-5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种说不出的疲惫与伤感。把这么多的祖先招来,看着他们济济一堂地汇聚在此,不知是应该欢喜还是伤悲,是骄傲还是羞愧。面对祖先亲切的目光,突然涌起压抑不住大哭一场的冲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与西方神仙谱系完全不同的是,中国的诸位神仙,并没有独立的神格体系和严谨的社会关系。人与神的界线相当模糊。也大概只有中国的老百姓,可以随意将人推向神位,甚至自己苦心修炼,都可以得道成仙。而中国人的想象力又太过充沛,现实与传说的界线,也往往被泛滥的想象力冲垮。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上,也几乎都撒满了神话和传奇。

  
  自我意识的强健,使得中国的神仙,也往往会多带几份烟火味,中国的神话,也少了几份神性的庄重和严谨,多了一些人性的温暖和随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但凡一方百姓喜欢的人,往往都会被在自然不自然间被推上神的宝座,并附会以更多的地域传奇。譬如说大唐时的文成公主。当年,当她远嫁到(给)吐蕃的松赞干布,有很长的一段路程是从青海经过。于是,当地的百姓抓住难得的机缘,开始按自己的意愿演绎文成公主的青海传奇。譬如说那座著名的日月山。传说当年文成公主经过日月山时,看到山的东面一派繁荣景象,再看西面,则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凉景色。她触景生情,突然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于是拿出日月宝镜,想看看繁华似锦的长安美景。又突然记起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咬牙,便将日月宝镜摔在日月山上。当时的日月山叫做“赤岭”,因为文成公主这一摔,竟摔出一个纪念的新名字来。这个故事,自然是后人附会而来。如今的日月山两侧,修建有日亭和月亭,均为八角砖木结构,彩绘飞檐,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当地人如此虔诚,也只是为了纪念那位伟大的公主。
  
  而在日月山的西边,还有一条从东向西流的倒淌河。虽然河水倒淌的奇观,其实是受地势的影响自然形成,可当地人更愿意附会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与文成公主有关。话说当年,文成公主和亲入藏经过此地,从这里继续往西,就不能再坐轿子,而必须骑马才能进入草原。文成公主想到从此远离父母之邦,一去难返,不由流下眼泪。一路上,公主的眼泪竟流成了小河,从此,草原上就有了这条从东向西流的倒淌河。如今,当地依然流传着“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的动人民谚。
  
  被推上神位之前的文成公主,还无法做到超然,她依然需要神灵的庇护和眷念。当她经过青南玉树县巴塘河贝纳沟时,发现这里溪流涓涓,林木茂盛,景色非常秀丽,加上当地藏族百姓的盛情款待,便决暂住下来消散心情。同时便令工匠、艺人在沟内悬崖峭壁上雕凿了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并用汉文“亲自撰文著述其事”,以此方便和佛祖沟通交流,并求得心灵的安慰和神灵的保佑。70年后,唐蕃第二次联姻,当金城公主赴藏路过此地时,看到文成公主命随行工匠雕凿的佛像,颇为感怀,遂令侍从工匠和当地匠人一起维修庙宇,并赐名“文成公主庙”。而在当地藏族同胞的眼中,这两位宛若仙人的大唐公主,曾授予他们开荒种田、织布、酿酒、歌舞等技艺,又带来佛祖的庇护,可谓功德无量。在他们心中,也早已将两位公主纳入他们祭拜的神灵。
  
  千余年来,藏族同胞非常敬仰两位公主,常常千里迢迢来此顶礼膜拜,使得这座古老的庙宇至今香火不断,酥油灯长明。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3
  青海的神奇地理,好像颇适合神话的发育和成长。

  
  譬如位于共和县黑马河乡与石乃亥乡交界处,有一个藏语称作“窝博”洞的无底洞,当地人更愿意称其为神仙洞。洞口前的草地上有用碎石块砌成,呈方形的“多什乔”,是供奉神仙的天然吉祥物。而在“多什乔”的四周,遍布刻满经文的石片。虔诚的信徒认为,要拜青海湖必须先拜神仙洞。
  
  洞只是一个天然的溶岩石洞,但据说没人探到洞底,故称无底洞。关于洞底的探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从前人们曾经多次探索,都没有探清洞底究竟在哪里。于上有人想出一个办法,让一只羊驮上一条牛腿肉,再让一只狗驮上两捆青草,然后把羊和狗拴在一起,赶进洞内,看它们从哪里出来。当观察者徒行来到拉萨时,羊和狗竟也出现在拉萨。羊驮的牛腿肉,被狗啃光了,只剩了骨头,狗驮的青草,也被羊吃完了,只剩下了捆草的绳子。但故事到此也就不了了之,对于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也到次为止,到头来,也只是以科学的精神平添一段有趣的传奇。每年春夏之交,许多信徒千里迢迢赶来朝拜,不是探察,也不是好奇,他们只是坚信,钻一次神仙洞,就能消除百灾,终生平安。
  
  而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来,在通天河遭难落河后的晒经台,竟在青海也可以找到真实的“原型”。在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上面平坦光滑,旁边有一古松,树上挂满经布,这就是有名的“晒经台”。如今,当地藏族牧民还会在晒经台周围,挂起经幡,垒起桑台,经常在此敬佛祭河。也许,在淳朴的牧民心中,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信仰的虔诚。何况,信仰除却神圣庄严外,为什么就不能具备生动有趣的一面呢?
  
  世界就是如此得有趣,有时候,莫须有的神话就和现实一样“真实”,有时候,现实又如神话一般不可思议。譬如说位于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马圈沟口的瞿昙寺,就曾经上演过一场“歌声退贼兵”的人间奇迹。话说清朝初年,正是瞿昙寺香火鼎盛之时,有一次,一股土匪突然包围了瞿昙寺,连续围困数天,想让寺内僧俗水断粮绝后不攻自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内人心慌慌,情况越来越危急。这时,一位老汉率领大家唱起了“花儿”,歌声像风一样传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传越远。香客、脚户还有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被惊动了,大家用“花儿”应和,纷纷奔向瞿昙寺。歌声从四方涌来,响成一片,土匪贼兵愈听愈慌,在遍野传来的“花儿”声中,心理防线终是崩溃,作鸟兽散。从此,清静的寺庙敞开大门,每逢六月十五的庙会,寺里都会隆重举办“花儿会”,用歌声释放快乐,展示力量,并以此纪念一段不平凡的往事。
  
  这个故事里,护佑芸芸众生的佛祖,是不是在用某种机缘暗示尘世间也会蕴含巨大的力量?身为俗世中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尘世间,人类真是可以拥有某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譬如青海湖畔的金银草原上,曾矗立着两弹基地的原子城,便曾涌动过惊天动地的科学力量。
  
  是的,许多神话背后,说到底还是缘于科学的力量。还如那个瞿昙寺,虽是传统的木结构古建筑,可六百多年来安然无恙,不怕洪水,也从不惧雷击。这一切都与传说中的瞿昙寺“有避水珠,水不能侵,有避火珠,火不能近”的神话无关,而是缘于古人的巨大智慧。使寺院免遭洪水之灾,是因为古人巧妙利用地势,选址得当,因为寺的靠山前地势开阔,坡度平缓,便于修建建筑物和排水,而且靠山与侧山之间各有一溪,一左一右按地势汇入瞿昙河,同时也就起着天然排洪沟的作用。关于防雷,则是缘于瞿昙寺靠山高两百多米,而寺院最高的建筑隆国殿则高26米,于是,主山就如一个巨大的防雷天线,以山顶为圆心,四周有一个伞形的保护区域,而寺院恰在这个范围内。
  
  如果尊重自然,并学会巧妙地利用自然,那么人类的智慧就会绽放出神奇的力量。若是不尊重自然,那么野心再恢大,愿望再美好,奇迹也会变成遗迹,神话将会变成笑话。
  
  五十多年前,在“人定胜天”精神鼓舞下,青海湖畔75万亩的上好草场变成耕地,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为追求经济利益,环湖地区又大面积种植油菜,35万亩的草地又被人为开发成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美是美矣,然而“美景”背后则是惨重代价,由于开垦的水浇地面积越来越大,人类与青海湖争夺入湖水源,使青海湖入湖水量年年锐减,直接造成青海湖水位下降。而为了浇灌耕地,又有大部分河流被人们筑坝截流。据资料显示,现在注入青海湖的总水量比20年前减少了60%。如今的青海湖,湖畔风沙一年胜于一年, 187万亩(每年以近3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大)的沙化地,使其成为青海省继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之后的第三大沙漠化地区。面对这样的“人造奇迹”,除却失语还是失语,除却忧伤还是忧伤。
  
  据说这个很不富裕的省份,现在每年要投入数亿资金,启动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治理、天然草地恢复等一系列的“人退湖进”治理措施,除却慨然一叹,还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精神的世界里,想象力恣意些倒也无妨,可在现实的世界里,还是少些这样的疯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域系列之 巴蜀文化男女

1
  
  巴蜀之地,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块丰沃的红土盆地,尤如一美丽的地母,用灵川秀水为汁,以厚土茂林为食,孕育出极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远在周时就建有巴子国,而后秦灭巴设立三郡,并责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此后,巴蜀文化经济日益繁荣发达。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平蜀定川,辅佐刘备在此建立大蜀政权,三分天下。自此,巴蜀文化开始渐成气候,独树一帜,名扬天下。
    
  记得《三国演义》里有一出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的故事。说是亮派人送给懿一套妇人衣,饥笑他陈兵不战的懦弱。亮的这套做法,非常暗合中国传统读书人杀人不见血的“阴毒”之道。“气死人不偿命”是历来“精神被阉割”的读书人绕来斗去的心理底牌。而且乐此不疲地把玩了千年,依旧爱不释手。不管你如何看,反正我是不喜欢这一点。相对而言,同是读书人的祢衡,击鼓骂曹的血性和直爽,我觉得更可爱些。
    
  在三国志的群英谱里,无论横槊赋诗,壮心不已的奸曹操,还是雄姿英发,心高气傲的帅公瑾;无论赤面美须,夜观春秋的忠关羽,还是豹眼虬髯,粗中有细的猛张飞,个个都算得上人格茁壮,性情勃发,可爱至极。我独不喜欢的便是那整天哭哭涕涕的“大耳儿”刘玄德和这个“智几近乎妖”的诸葛亮了。因为他们太压抑了,太“完美”了,考虑着一切,为一切活着,独独忘了自己。躲避或刻意消蚀自我的人,必然没有平常心,最终的结果便是在自觉不自觉中被抽象、模糊成一大堆事件或象征符号来。至今我们说起刘备来,除了记得他长得怪模怪样外,便不外乎“三顾茅庐”及“假摔阿斗”的故事。而今人引用,也是看重故事背后礼贤下士、收买人心的政治智慧,至于这个人物的真性情,却被捂得严严实实,不知其可。他活着好像就是为“恢复汉室”,立不世之业的。纵观他的一辈子,诚惶诚恐,瞻前顾后,左右权衡,步步为营,活脱脱一个“政治动物”罢了。我对他唯一佩服的就是“政治心理学”学得好,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地步。
    
  那位高智商的军师诸葛亮,自然比他的“老板”聪明得多,只可惜有个“正统”、“报恩”的心理死结,为了一个人的最后“指示”,把大半辈子的精力与才华都用在徒劳无功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频频战事上。这样的忠臣,统治者喜欢得紧,而普通老百姓,也多是惊叹其“呼风唤雨”的神奇本领,并继而以“神”崇拜。至于这仗值不值得打,自己的小命要不要紧,就算不上个事了。反正丞相要打,自然有打的道理。便是至今,还有许多人从各种角度,论证“七出祁山”的必要性及正当性。这个话题留给好事人继续辩论去吧。我更在意的其神化背后的“非人性”悲剧。自出茅庐以后,诸葛亮便一直处在焦虑与哀叹中。他殚精竭虑地盘算着,小心翼翼地筹划着。高度紧张的生活,使这样一位具有高度才华的读书人,竟没时间或心情写几首诗。留传后世的竟是他公文性质的前后《出师表》,便就是这样的公文,也足以傲视文林,但愈是如此,愈令人感叹万千。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儿子不太争气,“子不教,父之过”矣。他是个好丞相,却绝对不是好丈夫,好父亲。唯一能责怪的便是他太“爱国”了,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政务上。牺牲家庭和孩子,好像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然而,我总以为,“多情从来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他同时代的曹操就比他练达得多。戎马倥偬,把玩权术之际,即兴饮酒,恣意赋诗,竟也拣了个文学家的称号。老曹更懂得享受家庭生活,他疼老婆爱孩子,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读史你会发现,在许多细节方面,曹操更具人情味。《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曾对妻妾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这是何等胸怀,何等气魄,此等英雄本色,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与他的潇洒豁达相比,我们的孔明先生,就太压抑、太可怜了。他恐怕后半辈子畅快淋漓地喝一次酒的机会都很少。于是,我情愿相信,他搞八阵图,他教百姓织锦,他钻研发明连弩,他设祭坛呼风唤雨,多多少少都有“游戏”的成份在内,不要把任何事都非要归纳于为民造福,军事谋略的大道理上(我不否认这方面的价值),他太累了,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找个乐,轻松一下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刘备、诸葛亮这两个“非常”人,奠定了巴蜀文化的精神气质及人格走向。刘玄德长于政治智慧,喜欢心理暗示,从而影响造就了川人“耽溺论争,酷爱雄辩”的群体特征。他们往往以“卫道士”或“激先锋”自居,在两个极端上自由徘徊,引经据典,以滔滔之势压人以哑言,冷嘲暗讽,以妙语佳趣伤人于无形。无论行文志趣,还是人文作派,都是典型的政客风格。按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川人都有做律师的天赋。
    
  诸葛亮则以行动来影响人。他以文人特有的细心及难得的耐心,对当时的土著居民,授之以技,示之以义,驯服其野性,改造其文明。如今,蜀锦、蜀绣、蜀笺,都以精细绮丽,典雅秀致著称,这自然都与这位精致的老先生的努力分不开。这种“精致”文化,已经深深植入川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街头店面招牌,堂内家居摆设,还是菜肴精做细切,女子施脂抹粉,都能领略这一“精妙”的千古遗风。
    
  
  川人对于美有着特殊的品位及喜好。他们大多喜欢鲜丽、明快、对比强烈的颜色,钟爱复杂精妙的图案。许多大红大绿的东西,在他们手中稍一摆弄,便洗尽俗气,变得极其可爱。那“花团锦簇”的繁琐,竟也成了智慧与技巧的象征。这种社会氛围派生出的“文化”,也随之平添了几份明快及亮色,多增了几许气势和底蕴。川人的文章,多以辞藻华丽,气势如虹取胜。读他们的文章,如游巴山蜀水,云缈雾绕,似食重庆火锅,畅快淋漓。若是细观,便如蜀绣,漂亮的字句令你眼花缭乱,俏致的文意让你一惊三叹。恕我不敬,这样的文章,我私下总以为有才情过剩,卖弄张扬之嫌。《北梦琐言》记载,唐朝有个叫符载的四川人,“有奇才”,一次长官叫他撰写斋词,他先喝几杯酒,然后“命小吏十二人捧砚,人分两题。缓步池间,各授口占。”敏速如此,自然厉害,只是如此“铺张声势”,未免有些太夸张了。
    
  
  巴蜀文化,历来又以浓浓的鬼气著称。好好的人不做,竟要做鬼,我想是有原因的。
  
  追溯其根源,一方面与当地的民间特质有关。众所周知,巴山蜀水,鬼斧神工,云雾缈缈,是很容易令人联想起鬼神来。千百年来,民间传说,楚辞汉章,多有类似记载。这样的地方是很容易对天地产生敬畏之心及宗教皈依情感的。偏远地带,多是盛行如傩一般的原始崇拜及鬼神文化,而在开化之区,历来佛道盛行。乐山市就有一座全国最大的石刻大佛。试想,当年没有特别的激情,是没办法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如此这般,各类文化混杂,相互影响,鬼神情结便在川人的心目中扎下根来。其精神脉络里也依然残留着原始的野性及派生出来的奇思妙想。川剧中那些浓烈夸张的脸谱,便是这一精神特质的远古遗传。
    
  另一方面,则与道教文化的心理显象有关。如你所知,诸葛亮就喜欢披头散发,装神弄鬼。你我也知道,他便是不摆祭坛,风照样会刮,雨照样会下。千百年来,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一直是个神化了的“智近乎妖”的偶像,而蜀人更是倍感骄傲,将其迎上精神的祭坛,顶礼摩拜。甚至有意无意间加以仿效。许多巴蜀人就痴迷易经八卦,喜欢事后分析详解,以给人料事如神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道教在巴蜀文化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道教崇尚玄学,爱机辩,提倡及时行乐,追求空灵飘逸。四川文化界两个有名的人物代表:李白与苏东坡,都与道教有着分不开的机缘。这两个人的精神特质,都以旷达、风流、洒脱的道家风范著称。号为谪仙人的李太白,其诗作就多有飘飘欲仙之感。而东坡居士,也总想乘风归去。蜀中学士,正是受其影响,都期望能写就“蓬莱”文章,只可惜功力不够,机缘不到,既不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又鄙视凡夫俗子的文章,就只好扮鬼,以虚无缥缈的灵异鬼气,吓吓世人,装装门面。
    
  而巴蜀最具“鬼”气的人不是读书人,而是土皇帝张献忠。这小子杀人成瘾,极尽变态,真到了“杀人如麻”的地步。《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他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宣布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我想他绝对是个唯物论者,不怕鬼,要不早被恶鬼缠死了。如今,在成都绍成公园的亭子里,还有一块当年他所立的七杀碑,上面刻书:“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这样的恶人,纵是与成千上万的鬼沾边,也与四川的读书人无关。蜀中秀才多自诩为鬼才,自然不是这个意义上的“鬼”。读书人的鬼气,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气质,是与大师的仙气比而下之的自我界定。这种气质影响下的文章,求奇求险,求空灵求生动,求义理之绝妙,求回味之无穷。同时,它也影响了文人本身。巴蜀的文化人便多以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狂傲不羁的形象著称。巴蜀的老百姓也认同,喜欢这种“鬼”气。赞汝为鬼,便是夸你与众不同。我们现在都知道文艺界有个四川的鬼才魏明伦,文章艳丽得很。而在他千年之前,蜀地便生活过五个如他这般的同乡,这就是有名的后蜀五鬼:欧阳炯,鹿虔(户衣),毛文锡、韩琮及阎选。
    
  五代时期,文人词作多以香艳体著称。而最浓艳、最直露的文人群体,当属前后蜀。这些鬼才,自然也带着浓浓的脂粉气,成了不伦不类的胭脂鬼了。这些后蜀文人的作品,其香艳,其浓软,已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这种文化现象自然与当时的“领导”品位有关。《五代史》记载,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这般人物,文学鉴赏水平自然可想而知。而他的儿子王衍,更不是个好鸟。一次游历青城山,命宫女衣着都画云霞,又令宫女穿着宽松的道袍,簪莲花冠,浓装艳抹,叫做“醉妆”,他自己跟随在后,夹着檀板哼哼唱唱: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想想看,在这样的皇帝领导下,文坛之风能好到那里去?于是,宫廷民间,花下月前,处处充盈着欢致腻语,醉生梦死的香艳词作。
    
  也许内容限定的贫乏,使得这些文人只能在表达形式上去较劲。他们讲究辞藻富丽,转承精妙,并美名曰“神艳骨清”。这种“除表写无可学”的形式主义风格,至今影响尤存。巴蜀文士,写东西多讲究谋篇布局,下笔也总是洋洋洒洒,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然而,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他要说些什么,虽然他的态度看上去很鲜明。
    
  这种脂粉气的另一个遗传影响,便是文化性格上爱端架子,使性子的“妇人心”。巴蜀文人历来就有强烈的表现欲及媚俗倾向。而这恰是极不自信的心态与强烈的自恋情结混合的矛盾产物。而四川文坛上的诸多事非,多是缘此而起,而发,而热,而闹的。
    
  年前,有一位香港天王级的人物刘德华拜师学习川剧变脸艺术,一时全国新闻媒体竟相报道,传为美谈。这本是件好事,却不料一波三折。一方面巴蜀人心里极其欢喜,却又放不下“正统”的架子,便决定买买关子:“一会儿说变脸是国粹,应该大力发扬,让其走上世界。过一会儿又说那是川剧界的集体财富,要研究决定,此前的个人收徒无效。”真是莫名其妙。近日又听其新闻,说是聘请刘德华先生为客座教授,并正式注册其为该校学生云云。这个事件便是这种矛盾情绪特征的最好注解。
    
  鬼气阴柔与脂粉艳丽的交融混杂,地域偏狭及才情过剩的矛盾对抗,使得四川文士唯有冲出巴山蜀水,海阔天空里,才显风流才子真本色。若迷困在层峦叠嶂间,沉醉于芙蓉美酒里,血性难抑,郁气难出,自然就会变得爱撒泼逞强,装疯卖傻,便是狂傲,也是有天没地的,不象个成熟男人。这样说来,不免有打击面过宽之嫌。何况,四川的血性汉子也举不胜举。不谈宋玉,不说苏李,便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就已经令我们对四川男人五体投地,肃然起敬。
    
  当然,我对巴蜀的女子,抱有更大的好感。清山秀水不但赐予她们“冰肌玉骨”的俏丽容颜,而且也赋予她们柔中带刚,机敏聪慧,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性格。最要紧的是,她们把“女人”二字描画得特别到家。
    
  我想这自然与她们的精神偶像巫女有关。在巫山县东南,立有线条动人的神女峰,在那似隐似显的神秘面纱背后,有一个极其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战国时,有个叫楚襄王的,年青帅气,爱好文学,曾很浪漫地筑了一座精美楼阁:梦台馆。某日,馆中午睡,梦见一绝色丽人,自称是“朝为云,暮成雨”的巫山神女,二人极尽欢快之事。这个故事浪漫得紧,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巫女竟是主动追求者。这个偶像自然给予巴蜀姑娘无穷的信心及力量,使她们比别的地方的女孩子更大胆,更开放,更热烈。然而,群体人格的形成,除了一定的精神坐标外,更多是与周围的环境影响分不开的。就巴蜀女子而言,如此大气性格的造就,绝对与她们长期在经济活动中占居主导地位的现实分不开的。
    
  《诗?东山》云:
蜎蜎者蜀。,桑蚕也。从“蜀”的本义我们就完全可以判断出,四川天时地利,非常适合纺织业的发展,而且也必然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不可能以此命名了。而如你所知,无论是采桑喂蚕,还是织布纺锦,女子都比男性要灵巧得多,贡献也必然大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当时的巴蜀女子,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其地位都必然受到相应的尊重。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不但激发了女性自信,也促进构筑了女性强健的人格。巴蜀女子自主坚强,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在追求爱情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与中国传统女子自轻自艾、弱病幽怨的形象相比,她们更健康,更明朗,也更具浪漫色彩。
    
  前蜀时的宰相韦庄就曾写过一首《思帝乡》,把巴蜀女子这般心态,这样性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词里说到:“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如此情有独钟,这般义无反顾,是何曾畅快,何曾大胆!被这样的姑娘所爱,真是羡煞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3
    

  其实,在她近千年前,就有一位比她更大胆、更有名的同乡了。这就是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当垆小酒娘卓文君了。初,模样溜溜的文君妹,是一位年轻俊俏的小寡妇。其父卓王孙,是当时临邛县的超级大富豪。他日,人才溜溜的司马相如
,有缘一见文君妹,惊为天人,知其“好音”,遂以“琴心”挑之,逗之。这位公子,貌似潘安,才比宋玉,端的一个棒小伙,美中不足就是家里穷。如你所知,以前门第观念相当严重,文君的老爸老妈自然一百个不愿意。但这两个小人儿爱得发痴,爱得发狂,竟私下合计,收拾了些金银细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跑到成都,寻找他们的幸福去了。
    
  私奔,在当时是需要付出很大,很大勇气的,特别是像文君这样的“豪门”家庭,会面对更多的压力与挑战。以当时他老爹的势力及眼线,能成功逃脱,足可以判断他们的智商绝非常人可比。话说老俩口获得消息,知道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但也一时咽不下这口气,便声明断了父女关系。就看这两个小人能折腾成什么样。
    
  带出来的钱自然有限,成都又是高消费,为了维持生计,小两口一商计,决定回到相如的老家临邛开一家小酒馆(如今,在四川的邛崃县,还有一口文君井,相传正是当年酒馆所在处)。文君,正如现在大多姑娘一般,不喜厨艺,说是怕油烟损了皮肤,菜刀伤了手指。但自言擅长公关,适合担任前台经理兼帐房总管的职务。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月要有两贯脂粉钱及一贯零食钱,帐入店面装潢费用及招待费用。而司马呢,因为家里有“惧内”的传统,从小就练了一手好厨艺。又不善争辩,只好在“家庭分工,能者多劳”的原则下,脱去袍子,挽起袖子,杀鸡宰羊,择葱剥蒜,蒸煮焖烧,煎炒烹炸,做起后勤总管兼首席厨子来。
    
  由于文君长得漂亮,又保养得法,据说天天都要用家酿的老陈醋(用的是老山西的秘方)薰面,每天还要小老公用“旋风快刀手”切一碟细匀的嫩黄瓜片,备来美容。这般如此,自然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加上司马的祖传手艺,周边上至达官文士,下自乡民野夫,都赶来“赏月”捧场,小酒馆的生意因此火得一塌糊涂。天下没有不疼自己孩子的父母。文君的老爸本是想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却不料这小两口真有办法,只好收回成命,让他们回家,认了这野女婿。司马本就是有名的大才子,写得一手好文章,老丈人又有钱有势,稍一活动,顿时名满天下,至此,皆大欢喜。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细节。《史书》记载:“相如自著犊鼻
,与保庸杂作”,而据服饰专家考证,这“犊鼻”相当于今天的三角裤。当然,相如兄这般打扮,并非追求性感,我想多是与蜀地湿热的气候有关,那时许多川地农夫都是这般打扮,图凉快,干活也方便。当然,另一个可能就是穷。如你所想,有钱有势的绝不会这付打扮。
    
  读书人穿三角裤,坦胸露腚,可算是斯文扫地,但想想“生计是硬道理”,再想想漂亮的老婆,司马也随之释然了。据我考证,司马当时也有一袭文君亲手缝制的长衫,不过由她亲自保管,只有外出时,获请批准后才能穿。文君给老公的理由是:“古来洗浆缝补,衣裁箱存,多为妇人事。今家穷室陋,衫长料贵,为君之袍服,妾不施脂粉,不近零食,计已百余日尔。若君恣意穿之,或下厨为油污,或小睡为鼠啮,或入厕为贼窃,妾所深患也。今内室备净(酒)坛一,袍收其里,为君藏之。每逢君出,妾必熨之浆之,以袍之光鲜衬公子英姿,以衫之洁整亮君子风范。虽劳之,妾不敢辞也。”这般文绉绉的“体己贴心”话,很投司马脾气,令其大为感动。他声称坚决服从夫人指示,二话不说,脱去长袍,就乐颠颠地光着屁股下厨劳作去了。据说后来还题献《贤妻赋》一首,可惜失传太久,已不可考。
    
  然而据文君在《与堂妹书》中“交流驭夫经验”时所言,她控制“着衣权”的最根本目的是防止老公胡来。如你所知,司马年轻帅气,文才又好,对小姑娘是很有杀伤力的。不过,那个时代,只有三角裤而没长衫的读书人,是绝没有勇气外出偷情的。文君“驭”夫有方,其驭夫术也因史书记载,流传千古。如今,巴蜀女子善持家,喜理财,巧言语,精驭夫,都已不是秘密,也算是文君遗风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巴蜀女子的优点还不单单如此,她们不但能下了厨房,做了帐房,上了庭堂,若要与男子比肩赛学问,也没有丝毫问题。才女薛涛的故事便足以为证。
    
  这位美丽的姑娘,应算是地道的四川人了。父母因安史之乱从西安流落成都,后在那儿定居并生下她。薛姑娘自小便兰心蕙芷,冰雪聪明。不幸的是,父亲在她十四岁那年就早早离开她。迫于生计,无奈做了诗妓,就是那种陪酒陪歌陪玩不陪睡的高级“交际花”。
    
  据说,当时的省部级官员(兼军区司令员)剑南节度使韦皋读了她的诗,大为折服,认为是稀世罕有的女才子。因为爱才,竟一时忘记尊贵的身份,很认真地准备奏报“中央”,请求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但身边的秘书提醒,红裙入衙,有失官家体统,荐妓为官,自损领导形象。韦老头子转念一想,觉得不无道理,心渐渐
了下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如你所知,大唐是中国最开放的一个朝代,只可惜经过安史之乱,元气大伤,领导层做事自然缩手缩脚。若是老大妈武则天做女皇那阵子,出个女校书自然不在话下。可惜,薛姑娘生不逢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韦皋曾赠诗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就算是口头褒奖吧。
    
  一经高级官员题诗称道,薛涛的名声不仅传遍了蜀中,而且很快就全国皆知。当时许多著名人士,如白居易、张籍、杜牧、刘禹锡等,都与她有诗文酬唱,薛涛也因此而名垂青史。作为一个诗人,她是成功了。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却很不快乐,有着难言的寂寞。按理说,如她这般以交际唱和为职业的人,是不应该相信爱情的。可惜的是,她是女人,所以她需要爱情。正如所有的川女子一般,一旦认定投入,便会义无反顾地在爱情的独木桥上走一遭。那年,她因为官场应酬,碰上一个叫元稹的小白脸,并立马爱上了他。那时,她已经是四十好几的老姑娘了,而她的小情人比她足足小了十一岁。这样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小白脸很快就找了新相好,把她抛弃了。对这样的结局能说些什么呢?巴蜀女子的词典里绝没有“后悔”二字。爱就爱了,散就散了。还需要说些什么吗?
    
  后来,心死如灰的薛涛,披起道袍,在江畔的一座楼上过起隐居生活,洗尽铅华,抛却虚名,终日闲坐,看千帆竞过,看斜晖悠悠,爱不再来,肠也就不会断了。多年寂寞后,65岁的女道士终于安静地走完她的余生,去了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好友白居易题诗哀悼:“独坐黄昏谁作伴,怎教红粉不成灰?”这只是他的个人意测,我更情愿相信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已经修成正果,心如止水,不再为情所恼,为爱所伤。
    
  如今,锦江岸畔有一座为她而筑的望江楼。楼上有副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小女子的诗才竟可与大诗人杜工部相提并论,可算莫大荣耀,那缕淡如青烟的寂寞孤魂,不知又作何感想?
    
                      5
  女人好像永远摆脱不掉其性格的宿命,过多的情感不知释放何处。相夫教子是大多女子的理想境地,为一个男人活着,或为多个男人活着(相夫、教子、养老)也是千百年来大多女人的现实归宿。便是自由些,执着点的如薛涛辈,跳出这个怪圈,试着以男人的方式洒脱生活,苦撑多年,却在一个小小的诱惑下旋即又心甘情愿地跳回,等再挣扎地爬出来,竟将情欲一刀斩断,绝了是非,可也毁了自己。女人永远不能像男人那样生活。这是造物主的安排,谁也无法改变。

    
  她们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只关注眼前,并以为看到的就是现实,看不到的就等于没有发生。多少爱情悲剧,不正是缘于女人太傻太痴的缘故么?然而,许多国家悲剧,民族遗恨,实在不应该把缘由全部推及“红颜祸水”。虽然他们的统治者也正是犯了这种“短视”的错误才导致亡国灭种的。祸水论者往往会理直气壮地列出一长串相对应的名单:纣王与妲己,周厉王与褒妃,唐明皇与杨贵妃,宋徽宗与李师师,吴三桂与陈圆圆等等。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说这些女人是无辜的。她们都是属猫的尤物,乖巧灵透,毛茸茸的温顺总是令人“见而怜之”。这种温顺会酥了你的骨,迷了你的眼,甚至能把一只野老虎驯化成一只大雄猫。对此,我们又能怪些什么呢?能怪,能恨的就是那些不是男人的“雄猫”君主了。
    
  我最后要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位“猫科”皇后花蕊夫人了。这位皇后的老公便是后蜀的皇帝孟昶。实事求是地讲,他的老爹倒是一位老虎级的英雄,深谋远虑,苦心经营,终于造出一个太平盛世来。传到小孟手上,已是“十年不见峰火,不闻干戈,五谷丰登,斗米三钱,都下仕女,不辨菽麦,士民
兰赠芬,买笑寻乐”,真可谓人间天堂矣。然而,这小子不争气,生下来就是一只只会发情的公猫,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五代史》记载,孟昶的骄奢是出了名的。当时宋军拿下成都后,竟把他的溺器(夜壶)也献给宋太祖。这夜壶可不一般,“以七宝装之”,焉能不稀罕?由此可想而知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混蛋君王了。
    
  孟昶最好的宝物自然不是溺器,而是“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的花蕊夫人……费贵妃了。唯有一副好皮囊是绝对算不上绝色美人的。这位夫人不但貌美如花,而且才智过人,吹弹唱跳,谱曲编舞,都不在话下,尤善舞文弄墨,作诗应对,孟昶又偏好此风雅,这般尤物,岂能不爱?更难得的是,她还是个饮食专家,烹饪高手呢。针对孟昶挑食厌食的毛病,她别出心裁,发明了一道以净白羊头为原料,用复杂工艺精制而成的“绯羊首”(又叫“酒骨糟”),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另外,她还研制出以薯药、莲粉为底料的“月一盘”,清香扑鼻,味酥而脆。想想看,这般妙人儿,谁能不爱呢?最后搞得那位手提棍棒,打遍十八军州无敌手的赵匡胤心也痒痒,手也痒痒。便发来大兵,直逼蜀境。大军压城,小孟慌了手脚,无可奈何,只有写了降表,乖乖同美人一起做了宋军的俘虏。没过几日,便羞愧而死(另一说是被老赵毒死的)。
    
  在开封的大殿上,那姓赵的大汉以胜利者的姿态,命花蕊夫人做诗一首,谈谈投降的感受。本意是想羞辱她。不料夫人不急不慌,不卑不亢,沉着吟道: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至今读起也叫巴蜀男人汗颜的诗作,令宋太祖大吃一惊,想不到弱女子竟有这般铮铮钢骨,继而肃然起敬,再而产生无穷爱意。后来,便纳这位夫人做了贵妃,很是宠爱。
    
  这本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公猫换成一头雄狮,倒也无妨。花蕊夫人可以继续过她精致的“猫科”生活,研究她的食谱,编排她的歌舞。然而,也许太招摇了,或许是太美丽了,竟不知为何惹怒了不懂“怜香惜玉”的赵光义(皇帝的弟弟),在一次打猎中,趁乱以误射的借口了断了一缕香魂。这般出乎意料的结局,真是令人嘘唏不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域系列之 墨迹徽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徽州以徽商经营而发达,却以文人志趣来闻名。
    
  也许是缘于徽州还出过程、朱两位儒学大师的影响,徽州商人格外钟情程朱理学的儒家教义,正所谓“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可以说徽商是最具传统文人气质的一个地缘性商业群体。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于“家园”的建设,或是那些古民居,或是那些大祠堂,或是那些石牌坊,都少了些张扬,多了点儒雅,其选址理念、建筑风格、局部雕饰,无不打上深深的“士”文化烙印。
  
  而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用黑白两色,淡雅笔触,勾起多少乡土的情思,描出多少文化的惆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大邵网 版权所有 法律:邵阳公益律师 合作QQ:857526 业务:182-05277205
苏ICP备2020069906号-4 技术支持:大邵传媒  Powered by Discuz! X3.4 51LA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揭秘环球影城站 “地景”融入度假区
海外搭建平台光影传播文化
中国4艘海警船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遭到日方监视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
抗日爱国人士杜重远:抗日救国我辈之责
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印度紧急采购狙击步枪配发克什米尔 耗资1.5亿美元
【国际锐评】首见美方代表 两国元首引领经贸“加减法”
德云社怒怼艺人信息泄漏 汤唯等明星曾遭电信诈骗
胡春华:拓展东北和俄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合作深度
同受美国打压,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们的节日·元宵|北京大兴首办京南新春文化庙会寻年味
创历史!北汽女排逆转上海挺进决赛
申根签证改革方案进入立法程序在欧盟理事会获批
年俗文化大餐“醉”乡亲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伊朗抓获13名恐怖嫌疑人
李锁:“大家都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距离拍摄大白鲨
“80后”干部逐渐展露头角 他们有何“秘籍”?
闲不住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沈彪采访手记
NBA全明星周末今日看点:三分赛情怀与噱头并存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三个重大意义
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达350亿千瓦时 即将更换燃料棒
洞察号传来最新火星环境测量数据,火星能否移民即将揭晓
西甲:皇马主场1:2赫罗纳遭逆转 拉莫斯染红
小县城的农民工招聘会为何引来沿海企业?
陕西西安雁塔区官网现“奇葩回复” 这三人被处理
亚洲杯受重用 中国哨进FIFA梯队
华为高管亮相达沃斯 承诺允许外国官员参观实验室
男子怀疑妻子出轨想找警察帮忙"捉奸" 结果摊上事
铁总:春运第三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00万人次
台大医院继任院长人选迟迟未定 台大发声明回应
“港独”分子致信特朗普提奇葩要求 他能办到吗?
海南首例供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启程赴广东捐献
回看2018年娱乐圈:有人一夜成名,有人身败名裂
洪秀柱讲“马与驴的故事”,到底有何深意?
美众院再通过支持台湾返世卫提案 台网友:又来要钱
全媒风向 | YouTube更新应用程序中切换视频的方式
以色列空袭加沙多处哈马斯目标,报复之前针对以军的枪击事件
中式台球成“全球最大台球联赛” 扎根非洲坚持走国际化路线
关正文获年度综艺风向人物 《一本好书》用深沉方式与大众沟通
官方发布!安徽这些高速路今年开建
沪公布11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最高罚金10万元
日媒称美雷达难追踪中俄高超音速武器 想用卫星监视
美国还开门吗?参院将对两提案进行关键投票
英雄九天归故乡 中国航天着陆场系统建设成就斐然
美国将向加拿大正式提出引渡孟晚舟 中方回应
北京世园会 我们准备好了
林清玄:在俗世的生活中,书写着出世的超越丨凤凰网评论
起底口红机 成都销售商称“90%都是假货”
财政部:前7月全国财政收入超12万亿 同比增10%